资源网

慢下来会精彩作文800字

admin 初二作文 2023-09-21 71

那是八月中旬的一个清晨,我在上海博物馆门口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里苦苦等待。“大英博物馆百物展”的几张海报我望眼欲穿。如果将我们在燥热的空气、三四个小时排队煎熬下的心情用速度来形容,那我的心情就快得像一架超音速飞机——不光飞快,还有一次猛烈的“音爆”蓄势待发。

终于进了博物馆,虽然烦躁的心情得到了解脱,但是对展品的期盼也被冷却许多。或许是我失了兴致,又或许是我已然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我不由加快了脚步,大部分展品只是瞄一眼,或者是大概看看手机上的介绍视频就匆匆走过。

当然,我不是唯一一个快节奏的人,其他人或许是本身就不感兴趣,或许是像我一样累了,都在拼命往前走,小小的展厅在人流中像是早高峰的地铁站出入口一样。没走多久,展品已看完了一半。

不经意间,我看到一老一少的身影。他们像是洪水中屹立在水面上的一座木桥,格外显眼,我不禁多看了几眼,那是一位老太太和她的孙女。老太太福态可掬,衣着再普通不过,像是刚从菜市场买完菜出来,身上还淌着排队时流的汗珠。然而她没有一点不耐烦,弓着腰站在孙女身后,眼里和小女孩儿一样充满了好奇,眯着眼睛盯着展柜;小女孩看样子早站累了,一会儿踮着脚,一会儿趴在在展柜上,眼睛却始终盯着那块法老棺材上的铭文,一眨不眨地端详着,像是几千年前的埃及宫廷大戏就在她眼前上演。

回忆一下我这短短几分钟的参展过程,我似乎对展品的印象什么也没有。通过公众号里的视频了解展品或许最快也最全面,但是慢慢地盯着一件感兴趣的展品看个几分钟,自己领略它所有的细节,反反复复地读它的文字介绍又何尝不是对展品的内涵更深的钻研呢?像触电了一般,我把目光从这在等人似的祖孙俩身上移开,走向了离我最近的一件展品。

那是丢勒的木版画《犀牛》。从它旁边走过时,我以为这只是一副再普通不过的版画,连语音介绍都没有,甚至都没有停下看两眼。我蹲下身子,仔细端详这幅画。画中的犀牛很奇怪,在许多地方与现在的犀牛不同,这里多一根角,那里少一根趾头。琢磨了一会儿,我上网查到丢勒其实并没有见过犀牛,而是根据传闻想象出的。当时葡萄牙人发现的犀牛随着一次海难葬身海底,人们便以为丢勒笔下的犀牛就是犀牛真实的样子,甚至影响到了当时的中国。

慢下来,我领略到了差点永远错过的知识;慢下来,在生活的汪洋中,我为自己找到了一座平静的小岛。有时效率和正确并不代表一切,更重要的是去亲身体会生活本有的味道。

回想自己曾经学习拼音的时候,已经是隔了七八个年头了。曾记我初见拼音时,满目懵懂,只觉“它和英语好像呀”。曾经的我以为这是巧合,而数年后的我却能回答这个曾让我疑惑难解的问题了。

在近代时,中国面对列强的巨大压力,一直处于“救亡图存”的风云中,民族自信心低落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开始逐渐的全盘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

于是,在新文化运动时,以鲁迅、陈独秀等人为代表,提出了“废除汉字”。汉字在当时被打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罪魁祸首,令人感叹。

既然废了汉字,那当然就要找另一种文字来代替。找什么呢?1920年代,赵元任提出国语罗马字;1930年代瞿秋白提出拉丁化新文字,还有钱玄同主张借用世界语,其本质都是想用字母文字来取代象形会意的方块汉字。

但今天的我们知道汉字并未被代替,不然,你我在这试卷上能看到的就只能有一串串难懂的字符了。那它们去哪了?它们便是我们现在的拼音。

《汉语拼音方案》的形成可谓颇为坎坷,在没有拼音时,人们想要注明一个字的读音,通常使用直音、读若、反切法等。但前二者虽简易明了,可若无同音字可注,或者用来注音的字更为深僻、复杂时,这些方法就派不上用场。魏晋时发明的反切法相较之前的注音法的确为一大进步,但此法过于复杂且不好掌握,对初学者来说着实不友好。而在建国之后,让国民能普遍识字已是迫在眉睫,用一种简易好学的方法来注明汉字读音也是不容再拖。

于是,《汉语拼音方案》诞生了。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为什么要用拉丁文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而不是汉字呢?

这件事在汉字注音史上有过激烈的争论,与其时代背景也有一定的关联。其一,作为注音工具,符号应简单,使用才方便。而汉字笔画结构十分复杂,认识一个汉字已经不易,再用作注音符号,掌握起来就更为困难。其二,拉丁字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字母。当今世界上大量的科技出版物都由英文书写,计算机语言几乎无一例外都由英文编写——这些离我们普罗大众太远,我举个实际点的例子:曾有外国友人认为我们的键盘像个架子鼓,上面铺满了密密麻麻的方块汉字。打字时就用一个好似打鼓棒的东西在上面敲敲打打。这不符实际的画面着实令人发笑,但同时也令人深思:若没有拼音,那我们的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