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他们家有一个儿子,今年已经九岁了,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一位名叫孔君平的老者来到他们家中,拜访杨氏子的父亲。孔君平见院中无人,就对着屋内喊:“嘿,家中有人吗?”这时,从屋中走出一位眉清目秀的少年。孔君平上下打量着这个少年,只见他不高不矮,身穿一套书童的衣服,圆圆的脸蛋上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扑灵扑灵地闪着。杨氏子见父亲的朋友来家中做客,赶忙跑向厨房,端了一些水果来招待孔君平。孔君平缕了缕胡子,心想:这个小孩儿真机灵,不知他聪明不聪明,我得考考他。于是,孔君平就指着果盘中的杨梅,笑呵呵地对杨氏子说:“这杨梅是你们家的果子?”这时,孔君平有些得意了,因为他觉得杨氏子不可能回答上来。杨氏子知道孔君平是在嘲笑他与“杨梅”的姓氏相同。他灵机一动,对孔君平说:“先生,也没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呀!”孔君平听了哈哈大笑,直夸杨氏子聪明。杨氏子拱手作揖,笑着说:“让先生见笑啦!”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潋滟兮花色,烟柳清兮水一方。
早春的光景悠悠而绵长,悉化作缠绵的春丝,萦绕在小城上空——在这烟花三月,我来到了无锡城。
千年的无锡,有一座名曰“拈花”的小镇,这是一个诗意的名字,更是一个诗意的地方。怀着憧憬,我走进了这座溢满唐宋风韵的小镇。
一池静水芦花宿,半窗疏影云半间。虽是初春,但拈花湾已是春意盎然,迷人的景致诱惑着远道而来的各路游人。走进香月花街,浓浓的古韵扑面而来。褐色的砖,褐色的瓦,褐色的栏杆,散发着古朴的气息。一道清澈的溪水穿镇而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声地润养着古镇的生灵。一座古老、简朴的木桥架在溪水之上,桥旁吱呀吱呀的水车自顾自地转着,不知疲倦地转着,就像小镇上历经沧桑的一位老者,兀自淡然地遥望着日落月升,静守着叶落花开,悠闲地享受着静好的时光。春花,流水,小桥,水车,颇有“人家尽枕河”的味道。
青石砖的路弯弯绕绕,绕进了小镇人家。院内,桃花开得正旺,一株株,一簇簇,粉粉的,嫩嫩的,开得绚烂,开得锦绣。院外,古木苍苍,杨柳依依。根根枝条都换上了新装,在柔风的轻抚下,摇摆着婀娜的身姿。这派怡人的桃花烟柳,总让我不禁想起“风回小院庭庑绿,柳眼春相续”的句子来。
清丽的拈花小镇,清流倒影,青砖连云,给人以美的享受。阳春三月的明媚,充盈在小镇的每个角落,揉碎在草木的万千柔情中,而我真是沉醉在这春光里了。拈花镇啊,你恰如娉婷窈窕的江南美女,长袖轻舞,便绚烂出满城的绮丽,满城便溢满春光溢满情;你含笑流彩的眸子似天上瑶池,融化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融化了多少为你而来的灵魂。
心波荡漾,我与你的初见,是那样温情。春光荡漾,心火摇曳,渲染着灿然的岁月光华。
而今,又是一季早春,我又来到了拈花小镇。似久别的知己,我一头扑进她的胸怀。涓涓溪流,幽幽长巷,灿灿桃花……一切,如两年前的初见,水车,木桥,曲径,深宅……一切,依旧在这醉人的春光里沐浴,在这春光里生长:安闲,静谧,绵长,悠远。拈花镇啊,就像一张千年不褪色的宣纸,提笔泼墨,便是一幅意境极美的水墨画。
都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可她无法冲淡拈花镇最淳朴的景、最别致的美——因为拈花镇正是世外的桃源,在平凡中演绎着别样的美丽和精彩,在古朴中绽放着自己独有的魅力和神韵。
世界一角,地球一隅;天之涯,海之角,竟也有如此平凡生长,且在平凡中书写自己底蕴厚重的生命。
感谢与拈花湾曾经的邂逅,更庆幸我这样一个与之一衣带水的小女孩得以与她随时再见,得以在江之北岸眺望她动人的模样。
初见,情在左;
再见,爱在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