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是那个不大的斗升容器,心底却悄悄被震撼。
规矩的方形,镌刻的铭文,那带有微微光泽的表面,显示着它的历史沉淀。自秦朝商鞅变法,这方升便成了生活中的重要工具。
屈指未成数,西风忽又来。经历多年风雨,它依然不偏不倚,精确的度量着那一升。看着它,我仿佛看到了秦朝纳粮时农民拨米的手,又仿佛看到了商鞅捧着它在殿前讲述自己的宣言。正静静躺在我面前的方升,在千年之前散发过那么大的光芒。
我静静伫立在方升面前,总觉得什么地方不大一样。我欣赏过不少文物,去过不少古迹,但却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有一丝震撼,但更多的是敬佩。它不像长城般雄伟,也不像莫高窟般壮美,更不像故宫般庄严。为什么?是历史的悠久吗?河姆渡彩陶的年龄可比它大得多。是铜器的秀丽吗?夏商司母戊鼎的色泽远远超出于它。
突然,我想起了在书中看到的一句话:商鞅统一了度量衡,大大促进了秦的发展,使秦最终完成了统一天下的霸业。“方升”、“统一”、“天下”,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小小量器竟会与这样雄壮的两个词汇密切相连。一种对方升的敬意在我心底悄悄蔓延开来。是啊!就是这一升的米才促成了天下合一,而这一升的米全都出自于一个小小的细节——方升啊!
“致广大而尽精微”。奥运冠军刘翔只因将八步一栏改为七步,就轻松成功,这小小的一步就是他的方升。企业女强人董明珠选择从底层业务员开始打拼,一步一个脚印打下基础,最终坐上总裁之位,这日积月累的经验便是她的方升……人生这道题,还是要细节去给出答案。其实,这个世界不需要添油加醋,哭天喊地,一个完美的细节,就足够令人敬佩。
将思绪从千里之外拉回来,目光又停在方升上,心底已激起千层浪。重新打量这个决定成败的细节:普通的方形,陈旧的手柄,寥寥数笔的铭文……你,一个拥有无限能量的完美细节,让我心生敬意!
说到家乡无锡美食,不得不说无锡小笼包。据说乾隆皇帝曾六次下江南,品尝了无锡小笼包,赞不绝口。由此,无锡小笼包名扬天下。
今天,我有幸去品尝了一次正宗的无锡小笼包。
刚进入大门,一股鲜香最先涌入我的口鼻。抬眼望去,店里早已是人头攒动:有的在座位上焦急地等待着,眼巴巴地望着窗口;有的埋头品尝,一脸享受;有的手提一盒盒的小笼包礼盒,心满意足地离去……我们好不容易才等到空座位坐了下来,要了两笼小笼包,等待着。
小笼包终于来了!一阵时浓时淡的香甜自热气腾腾的小笼包中弥漫开来,惹得我真想大快朵颐。失望的是,不是我们的那份。远远望去,一只只小笼包宛若一朵即将怒放的花骨朵,鼓鼓的。薄如轻纱的外衣吹指可破,隐隐约约地可见里面浓醇鲜美的肉馅,颤颤巍巍地,似如即将喷礴而出的熔岩。
终于,我们的小笼包来了。我迫不及待地吹散云雾,看清了她的真面容:它形似宝塔,呈半透明状,晶莹透黄。宝塔顶上时不时地散发出袅袅的香气,随风四溢。
无锡有句老话来形容人们是如何吃小笼包的:“轻轻提,慢慢移;开天窗,喝肉汤”。我小心翼翼地夹住小笼包中间的地方,稳稳地移至嘴边,小心地用牙齿咬破薄如蝉翼的外皮,好有劲道的面皮,带着肉汁的香甜。我再也忍不住了,吮吸了一口浓醇的肉汁。啊!醇厚香甜的汁水自我的舌尖缓缓流淌,渗透到了我的每一根血管里,整个身心似乎被润透个遍,说不出的舒服。随即面皮的麦香和肉丸的浓醇一起霸占了我的味觉,其味无穷,唇齿留香。眨眼间,盘子里空空如也,除了残留的一点点醋汁。
如此美味的无锡小笼包是如何制作的呢?首先用刀把揉好的面团切成一段段的小面团,然后用擀面杖把这些小笼包挨个擀成一张张里厚外薄的包子皮,包住用姜花葱段,猪腿肉和皮冻绞成的肉馅,放入笼内,蒸上十来分钟,肉馅定型成肉丸,滚烫的,粉褐色的汤汁被蒸了出来,小笼包的皮也被热气蒸透了,就可以上桌品尝了。
欢迎大家品尝无锡小笼包,它定会让你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