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早早地来到教室,只见同学们围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分享着自己丰富多彩的十一假期生活。这可深深吸引了我!
我飞奔过去,手舞足蹈地对同学们说:“爸爸妈妈带我去游神农架啦,那里风景如画,真是美不胜收啊!”小亮炫耀道:“我去挑战刺激的玻璃栈道。”大家聊得热火朝天。
正在尽兴之时,几个同学默默走开了,一副黯然伤神的模样。我十分不解,凑到小丹身边,好奇地问道:“你怎么了?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小丹小声说:“我的爸爸妈妈不在家,爷爷奶奶又行动不便,从来都没有出去玩过,有什么好说的。”听了她的话,再看看其他几位同学,他们看着窗外,皱着眉头,眼泪都要流出来了。我才知道是我们的快乐带给了她们伤心。
过了几天,我把小丹和其他几个同学的情况告诉了老师,老师反映给了校长。校长宣布给留守儿童打造一间“亲情小屋”,让他们感受到爱的温暖。
不多久,“亲情小屋”建好了,小屋里设有一台电脑,留守儿童可以和家长视频,还有各种各样的书籍:《不讲理的磁铁》、《父与子》、《昆虫记》、《窗边的小豆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课余,留守儿童欢快地和爸爸妈妈视频,分享学校里的趣事,自己学到的新知识;课余,他们翻开课外书,在文字里遨游。从此,他们的脸上多了一份笑容,少了一份愁容,他们变得活泼开朗了,不再郁郁寡欢了,小丹对我说:“自从有了亲情小屋,能常常看见爸爸妈妈,能阅读到课外书,她特别开心。”
亲情小屋是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爱的纽带,亲情小屋打开了留守儿童的阅读之窗,亲情小屋充满了阳光,充满了爱!我多么希望亲情小屋越来越多!
清晨北京,街边是车水马龙,上班族忙忙碌碌行色匆匆,拥挤的公交车上压抑的情绪,生活在大千都市中,这繁忙的节奏压得人无法呼吸,那何不慢下了。体验这北京的美。
生活在北京中,却极少去看在紫禁城边的生活,总是不断的在学校和家之间穿梭,难得悠闲和妈妈一起走进北京的胡同儿,手拂古槐慢慢品京韵。
从老舍茶馆出发,三轮车转入狭长的胡同,车夫一边卖力的登着脚蹬,一边嘴中絮絮叨叨着胡同中的名人,到像是在数着散落在时光之间的如数珍宝,门当户对上砖砖瓦瓦中又藏着多少事,下了车,走在胡同儿中,看三三两两的·孩子放学,放了两个书包便当做了大门,举办了一场足球比赛,几块石头画了几个方格,就可以跳房子,远处的生人来了,街坊邻居们不免多打量那么几眼,盘问了·一下,几位老爷爷看到了不免要提着鸟笼子,盘个手串“比较”一·看,因为‘慢“让我好像拿了放大�R一般,仔细的看了北京的,不时从后方传来了“叮铃,叮铃的铃声,还是那种老式二八车的自行车,虽然外表显示它的年龄也许比我还大,但清脆的铃声与车身却显得崭新,邻里人情,仿佛邻与邻中间便是最结实的防盗门,因为慢,我看到没有电子产品的童年,跳房子,跳皮筋,这一幅幅画面又好像老电影帧目,一幕幕的在播放着,我沉醉于“慢”带给我邻里的温情与童真。
我走上一小楼扶栏府视楼下的小院,一群人喝着茶,还有几桌麻将,围着大木桌聊着闲话,金色的余晖涂抹着窗户,只是我奇怪这本该属于北京的胡同儿,如今怎变成了旅馆,破败不堪,断壁残垣,更像是一幅命不久矣的古画,由于人们的保存不当,仅剩的颜色与线条,也将一点点的淡出视线,南锣鼓巷每晚的夜夜笙歌,灯红酒绿,哪还存得一丝古巷之气。因为“慢”这真正的静谧胡同儿与商业胡同儿,不觉让我想起梁思成之言:“拆掉北京一城楼。犹如剥掉我一层皮!”
因为“慢”,有些胡同儿才得以保存至今日的摸样,在这快节奏的都市中,京韵在不断地被钢筋混凝土铸成的怪物同化,因为“慢”我才有机会体会到来源于北京古巷带给人的温暖,因为“慢”我才感到京腔京韵在不断从人们手中流走,我无奈只得在古槐旁不断地按下快门用相机照下每一个细节。
虽说北京已成了一个经济型大都市,不断地发展给北京带来了不止好处,但也同时带来了负作用,环顾四周,以前的我总是喜爱游于电影院,各大商场之间,可面对这正在“消失”的温情,我突然惊醒,望着周围的拔地而起的楼层才发现自己还是喜欢温情的胡同儿,爷爷,奶奶在路上碰见的一声寒暄,孩子们放学后在狭窄的过道中便有了自己一方天地的欢声笑语,我更是喜欢上了那青砖绿瓦,落满尘灰却又五花八门的门当户对。真希望北京在发展的同时,也能留下那即将逝去的美好与文化,我多么希望北京这个多元素的文化之都也“慢”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