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心态都有不同的理解。有一次在网上看到了这样的一篇小诗:
少有凌云志,壮年不怕事,
经历坎坷后,鬓白锐器收。
花甲已无争,看淡利和名,
人生匆匆过,心态多如此。
在这首短短的“五言律诗”中,我读出了匆匆的人生路上各个时期的心态。而在人生境界中,好的心态,就是迈上人生成功之巅的垫脚石;反之,不好的心态则会变成人生路上的绊脚石。
孔子十五而志于学,可以看到在人的青年阶段要不断虚心的学习,正是因为孔子不断的学习,才会有众多弟子的追随,有了晚年编辑诗书的能力,才有了儒家这一影响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一幅漫画:一个老人怀着必定会跨过的心态,跨过了一个栏架;一个年轻人怀着犹豫的心态,最终被绊倒在了栏架下,所以怀着一个积极的心态也是十分必要的。再比如说另一个小故事:这里有半杯水。�D�D这是事实;这里只有半杯水。�D�D说的不错;这里还有半杯水。�D�D我看到了你脸上灿烂的笑容和对未来充满的希冀。如果杯里尚有半杯水,那应该高兴,因为,还有半杯水,还有希望,还有未来。所以用积极的角度看待处理问题,这才是智慧的心态。如果有着智慧的心态,难事就可能变为像“乌蒙磅礴走泥丸”那样简单。
人生不同阶段心态不同,但不论哪个阶段都应该培养自我淡泊名利的心态。东晋名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而愤然辞官回家,成就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山水田园派的开山鼻祖;到蜀汉丞相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轻利心态,遂成为千古传名的忠武侯;再到北宋的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那种无视金钱,只重视国家危亡的精神,值得永垂不朽。淡泊名利,才是人生最高境界中一块坚实的基石。不争名利的心态是人世间看破红尘最超凡的心态。
在经历过匆匆人生,蓦地回首,就会发现人世间莫非对各种事情的欲望。以积极的心态,做最好的自己;抛弃名利,做最有意义的自己。狄更斯曾说过: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都更有力量。
却说胡屠夫走后,那范进与前日相比大有不同,日渐跋扈,亦开始瞧不起胡屠夫之类。范进与街坊道:“那胡屠夫曾言他积许多德分,带挈我中了个秀才,可这哪是他带挈我,分明是我将他带向荣华富贵,像他这种不明事理的人,那配带挈我!”范进开始如胡屠夫当年嘲讽自己那样,对户屠夫日益嘲讽,真是人心善变,事事难料。胡屠夫心中自然有气,却不敢表露。
一日,张乡绅来访,范进出迎。宾主落座间张乡绅道:“贤弟学问深厚、仕途无量,何不去参加殿试,博个美好前程?”范进闻言,心中暗忖:张乡绅言之有理,与我想到了一处,只是如今手头拮据,可该如何?张乡绅微微一笑,仿佛看透了范进的心思,奉上一盘白银,道:“小小薄礼望先生笑纳,若先生日后发达,切要提携小可。”范进欣然接受。
遂日,因科考日程将近,范进带二仆前往京都,一路沉溺于酒醉金迷,银两不日花完。殿试来临,范进面试被授探花,并被吏部尚书收入门下。众位大概要问,范进此人学实并不算高,何来此殊荣?只因清朝初年,经清初统一和三藩叛乱,国库空虚,人才奇缺,范进赶上如此招才热潮,也合该有此福缘。
后吏部下令,范进被调去原籍所在之地任知府,待日后有了功绩再加以调用。俗言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更何况那范进并无读书人的骨气,只是一个趋炎附势、自私自利之辈,遂一上任便拉帮结派,向上千方百计交好吏部官员,向下又与张乡绅等地方势力打成一片,逐步飞扬跋扈不可一世。时间一长,便被当地百姓戏称为范扒皮。转眼几年过去,在吏部评定时,因范进平素对上面官员多有打点,官官相护,倒也平安无事。然人算不如天算,朝中户部尚书上奏,地方收入与预估严重不符,至使国库空虚,难以为继,引得龙颜大怒,下令严查。朝中大员借机将矛头指向范进在朝中的靠山吏部尚书,列罪状多条,件件查实,择日凌迟处死。范进作为吏部尚书门人受到牵连,墙倒众人推,举报范进的状子不断上递。根据罪状,范进原是按律处死,幸得赶上万岁爷六十大寿,全国大赦,被放回原籍。
范进回乡,再也没有原有的风光,而是处处遭人唾弃。张乡绅怕遭到连累,再也没有来过。但范进自己清楚,只是自己没有利用价值罢了。
“范进,滚过来!”胡屠夫咆哮道,说着给了范进一个巴掌,“果然是个现世宝,和那些老爷不一样,你瞧瞧你那样子,那像是文曲星?”
范进没有说话,只是颓着头静静的走了出去……
可悲可悲,科举本就是一场幻梦,又何必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