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然喜欢冬天,但是我更喜欢冬日中的梅。她不像春天的牡丹如此惊艳,也不像夏天的荷花那样芬芳,更不像秋天的菊花那么高雅。
梅花有很多种颜色,而我最喜欢白色,她叫照水梅。远远望去,那白色的梅花如同消失了一般,只能看到棕黑色的树干。但如果你靠近她,就会发现她那雪白的花瓣上积满了雪花,轻轻一碰,雪扑籁籁的掉了下来,露出了白色的花瓣儿。这时便有一缕缕幽香,钻入鼻孔,沁人心扉。静静地坐下来凝望她,直到浑身冰冷,才依依不舍的离去。带着阵阵清香的梅,有时无人观赏,但是她也毫无怨言,照样散发清香,傲然怒放。我们也要做最好的自己,不论别人是否知道,无愧于自己的心就好了。这种精神不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吗?它是一株积极的植物。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用这首诗来赞美梅花的品质,是最恰当不过了。许多花儿都在温暖的春天开放,只有她,在寒风中竞向开放,吐露芬芳。梅花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敬畏。有人说梅花能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下继续生存,这样的品质,真让我们敬佩!
我们要象照水梅一样做一朵朴素的梅花一一一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最聪明的处事法,乃是既看清世俗,又活的与之不相矛盾。”只此一句,就将芥川龙之介的敏感性和通透性表露无疑。
芥川龙之介其人,若不知其小说家的身份,仅通过黑白照片拜见真容,或许很难想象这位天庭饱满、相貌堂堂、目光深邃、气质潇洒的男子,会在由而立之年迈向不惑之年时不负‘龙’吟之威的文坛成就中主动赴死,只留下那些至今仍震撼世间、大大小小的华彩篇章,任由它们长啸九天。
芥川自书中走入人生,在人生中见识到与书中理想相矛盾的现实,遂对现实产生思考,对当时日本社会文化的变革产生困惑和失望。在这篇小说的末尾,芥川借卢生之口表达出积极的人生态度∶“正因人生如梦,才需真活。人活一世,唯愿此生精彩纷呈,方不辜负自己。”芥川经常对人生、对人性表示蔑视,同时,又常常对人生、对人性感到喜爱。他的通透也表现在参透生死轮回、善恶祸福、因果报应的概念上。他的小说,不但追求挖掘深刻的立益,也注重打磨完美的技巧。
笛卡尔曾说∶“如果你想成为真正的真理探索者,那么,只要有可能,在你的生命历程中,你有必要对所有事物至少怀疑一次。”芥川本人亦在《小说做法十则》中阐述∶“对于任何事物,我都是一个怀疑者。”虽然芥川和笛卡尔的讨论方向有些不一致,但大体上说,怀疑主义是这样一个倾向∶它是工具,不是态度;它是手段,不是立场。
1950年,《竹林中》的故事被电影大师黑泽明搬上银幕,并改名为《罗生门》。故事中的人物从竹林中移到了罗生门下,与另一篇《罗生门》做了完美融合。从大的方向上看,《罗生门》与《竹林中》一样,都是冷静的将人性和利己主义剖析出来,展示在读者面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这位大文豪充满了崇拜,进而主动通过他的其他作品细细品味他给人精神上带来的震撼与启发。一代文学“鬼才”已逝,然而他的作品,终究没有像他预料的那样“积满灰尘、摆在神田一带的旧书店角落里,徒然等候着读者光顾。”非但不是如此,他去世后仅八年时间,便以他的名字设立了“芥川文学奖”并成为纯文学奖的代表奖项。若他泉下有知,或可得到一丝宽慰。作为读者,不胜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