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网

瓦登尔湖读后感1000字

admin 读后感 2023-09-21 140

回到自然的生活

暑假,我读了一本名叫《瓦登尔湖》的书。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很漫长,我希望能理解作者在书中描绘的情景和他的思想。因此,虽然读一章可能只用半小时,但我要在一天的阅读完成后,再重新慢慢地感受书中内容所带给我的思考。我觉得每一本书每一次看都会带来新的感受,而每一章都值得反复体会。在这样的阅读体验中,一天一天地,我将这本书读完了。

读完这本书后,我大致清楚了它描述的是怎样的经历:《瓦登尔湖》是记述作者亨利·戴维·梭罗在瓦尔登湖边隐居两年零两个月生活的作品,在基本自给的过程中,与大自然相伴,并重塑自我生命的经历。

这本书有一句让我印象很深刻的话:愈是富足的人,舍弃的事物就愈多。

那么“富足”与“舍弃”有什么关系?“富足”,如果是指拥有很多财物,那与“舍弃”是不是相冲突?

在文中,这句话出现在“我”选购即将要生活的土地时,却并未像其他购买土地的人一样,思考怎样利用,而是觉得“其他的我都不在意”(我生活的地方,我生活的目标)。这么看来,他所说的“舍弃”应该是物质层面的舍弃,“富足”却是精神上的富足。作者并不需要太多附加的装饰,他觉得只要能够欣赏眼前的美景,“无论我被置于何地,我都能在那里安然地生活,家不过就是一个栖居之地……”。作者的这种态度也许可以用“随遇而安”来形容,虽然他的生活态度我还不能完全的理解,但从书中的描写中,我能够看出他的精神世界很丰富。“富足”的,是作者的内心世界。

其实在我看来,这句“愈是富足的人,舍弃的事物就愈多”不仅可以在书中感叹“我”的选择,一定程度上也能用来形容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如果只懂得一昧地向大自然索取,即使现在过上了舒适的生活,总会遇到一个淋满鲜血的“将来”。毕竟将来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却可以为之准备的。美国原住民有这么一句话:“我们的地球,既是从父辈手里继承来的,也是向子孙手里借来的”。试想,身为子孙,是否愿意接下父辈的烂摊子?身为父辈,是否要有还子孙们一个宜居地球的义务?

将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有道理:“舍弃的事物愈多,就愈是富足”。如果能放下一时的贪念,是否会获得更多?是的,总有人会认为只有拥有得越多才会越富有,于是在不断掠夺资源的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的平衡。但像我思考过的,“富有”也能是精神上的富有,那么,与美好的未来相比,美好的现在就显得十分自私了。诚然,有什么比过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更加舒心呢?但是,适度地放下,适度地舍弃,即使只是体验一下新的生活,又有什么不行的呢?只要舍弃那样一时的贪念,这样便能获得拥有一个未来的富有,同时还子孙一个平等的可以去享受的未来。

在《瓦尔登湖》这本书中,作者描述的不仅是“身”的生活方式,也有“心”的生活方式。老实说,也许我不尽理解他的想法,也并没有资格去说赞同或不赞同。但我仍然希望,也相信,有朝一日,我也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

下课了,同学们都围在一起谈论自己是怎样过生日的。乐乐笑着说:“我上个星期过九岁生日,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大蛋糕。”田田野兴奋地说:“我也刚过完九岁生日,生日那天是全家一起过的,我也收到礼物啦!”其他同学在一边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只有李晓明一个人独自坐在座位上闷闷不乐。

李晓明低下脑袋,用手抱着头,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心想:我也快过生日了,可是爸爸妈妈都在外地工作,没人来给我过生日,怎么办呢?一想到这里,他的眼眶里就充满了泪水。

细心的班长小红发现了,她悄悄地对同学们说:“我们大家一起陪他过生日吧!”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

大家开始商量怎么帮他过一个快乐的生日。乐乐小声说:“我们把教室布置成乐园。”“我们一起准备一个漂亮的大蛋糕,”田田马上接着说,“大家一起分享。”“好啊!好啊!”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正讨论着,班主任王老师走了进来,好奇地问:“你们在干什么啊?”“我们要给李晓明过一个特殊的生日!”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回答。王老师连连点头,觉得这个主意真好。

李晓明生日这天,大家都早早地来到教室,有的摆桌椅,有的挂彩带,有的写美术字,还有的把大蛋糕放在讲台中间,大家都忙碌着,王老师的脸上也露着幸福的笑容。

李晓明终于来了,一推开教室的门,就发现教室就像个游乐园,气球漂浮在天花板上,黑板上“生日快乐”几个字引人注目。同学们一看见他,就一齐唱起生日快乐歌。接着,王老师点亮了大蛋糕上的蜡烛,催他快快许愿。同学们一齐吃蛋糕,做游戏,歌声和笑声响彻整个教室。

李晓明激动万分,他情不自禁地说:“谢谢大家,帮我过了一个快乐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