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我们一家出发去仙居爬公盂山。
一路上,我和弟弟有说有笑,很快就到了公盂山脚下。听说到达山顶需要3小时,我既高兴又担心,怕自己到不了终点。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我们开始一步一步往上爬。两旁稻田里,农民伯伯正在收割成熟的稻子,一串串金黄的稻穗映照着他们幸福的脸庞;时不时会有柿子树映入眼帘,一个个小桔灯似的柿子挂满枝头,看得我直流口水;一棵棵高大的板栗树上长满小刺猬似的小果实,让我见识了喷香可口板栗的真面目……
我们爬得越来越高,山路也越来越难走,平缓的小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凹凸不平的羊肠小道。我越来越累,脚步逐渐变得沉重,腿不由自主地软了下去,每一步前行都变得艰难,累得满头大汗的我,一屁股坐在路边的石头上不走了。
“怎么不走了,佳凝?”妈妈也气喘吁吁地问道。
“累死了,我不走了。”我说道。
“是很累,但是可不能不走,现在我们已经爬到半山腰了,如果不走的话就到不了山顶,感受不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种意想不到的惊喜。”
听着妈妈语重心长的话语,看看已经走过的路,再抬头望望若隐若现的山顶,我打消了放弃的念头,鼓起勇气继续朝山顶前进。终于,我们爬上了山顶。站在山顶上,我呼吸着最清新的空气,看着只有在山顶才能看到的风景,这种经历艰辛后的豁然开朗,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
通过这次登山,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生活犹如登山,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到达山顶,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月,有明暗变化,有阴晴圆缺。它一直是中国古今诗人笔下经久不衰的经典。有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李白的“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有白居易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也有李冶的“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明月,是古人相思之情的寄托,是诗人孤身一人时的陪伴。
老舍笔下的月牙儿,是主人公心灵的寄托。关于主人公的名字,全篇没有提及只言片语,但看完文章,我的内心自然地浮现出这样一个名字——张小月。这个贫困而悲苦的女孩,从幼年父亲的离去,到与母亲的分离,再到流落为暗娼,最后进入牢狱,她生命中的月牙儿就是困苦与悲哀。
失去父亲时,张小月眼里的月牙儿是酸苦的。带着寒气的一钩浅金,月的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她的泪,开始了她作为一个女人,在黑暗社会里难以翻身的悲剧。
苦于生计时,张小月眼里的月牙儿是希望的开始。刚毕业的她即将面临生活的艰辛,胖校长不能再提供她吃住,能干的活儿她也找不到。她暗下决心只要有人给她吃饭,她什么都干,活着要比死了好。抬头看月,月牙儿清凉而温柔,小风带着花香把柔光轻轻送上柳梢。
当女跑堂时,张小月鄙夷女招待“第一号”的做法,不想像她那样一天到晚脸上拍粉,嘴唇抹得血瓢似的,四处勾引男人。她怕男人,觉得他们昏庸,假义气。然而掌柜的却要她像“第一号”那样做,她起早贪黑,最后还是干不了这工作,回了家。
做暗娼时,张小月一步步走向堕落。她不再相信“神圣爱情”,背弃了梦想,背弃了道德责任,把“肚子饿”作为最大的真理。有时候她也想玩浪漫,可是最后却认识到什么是“钱”与“人”。老舍写的这句话让我心寒,让我无颜,令我颤抖——“钱比人更厉害些,人是兽,钱是人的胆子。”
重逢母亲时,张小月得到了渴求的一些安慰。知道小月得了病,妈妈心疼她,保护她,给她做饭,问她身体怎样,还常常地偷看她,像看睡着了的小孩儿那样。即使这样,妈妈却从不劝解她,叫她不用干这行了。这一小段篇幅,老舍用短短一句话结尾了——“钱是无情的。”这句短小而精悍的话语像一枚细小发光的银针狠狠地刺在我的眉心,扎进我心里。与上面那句话相照应着,令我想到了亲情、家庭、社会、历史。钱,是一柄剑一把刀,斩断了无数感情的纽带,而这封建的黑暗社会啊,就是它的助力,是它的磨刀石!
文章最后,张小月又看见了那一弯凄苦的月牙儿,她称它为好朋友,与它道好久不见。这月牙儿,这一弯清亮的,这一钩冰冷的,这一生绝望的悲歌啊。老舍先生该是在为这些封建社会的女人申诉,他字里行间毫不客气地讽刺旧社会的黑暗现实,同时也在警醒人们,不要再为金钱利益所迷惑,是时候放下口袋里的钱,看看生活真正的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