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新疆吐鲁番,我是来自太阳旅行社的导游张家旖,今天由我带大家参观神秘的“坎儿井”,在游览的过程中请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的随身物品,祝大家旅途愉快!
现在我们在坎儿井的入口处,大家可以摸一摸坎儿井的水,冰冰凉凉的,它特别神奇,这里的水冬暖夏凉,像这样的坎儿井在吐鲁番地区一共有一千多条,全长五百多公里,现存的坎儿井多数都是清代修建的,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它是我国劳动人民留下的不可多得的人文遗产。
我将带大家参观一条完整的坎儿井,它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是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的。我们先看到的是竖井,它是运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也是送气的通气口,最深的竖井有九十米,一般每隔二十米到七十米就有一口竖井,一条坎儿井里竖井少则十多个,多则上百个,井口一般是长方形或者圆形。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暗渠,有叫地下渠,是坎儿井的主体,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层聚在一起,坡度有低向高处挖。暗渠一般宽一米到二米,短的一般有一百到二百米,最长的有二十五公里。在挖暗渠时,吐鲁番人民发明了油灯定向法,根据两点一线的原理,就可以不偏离方向。
明渠又称为龙口,它是暗渠与竖井的交接处,也是天山雪水经过底层渗透,透过暗渠流向明渠的出水口。
最后我们看到的就是涝坝了,涝坝也就是大大小小的蓄水池,水蓄积在涝坝,哪里需要水就送到哪里。
吐鲁番的坎儿井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由于吐鲁番地区生态严重破坏,坎儿井的数量已大大减少,目前仅有七百多条了,如果不再加以保护,三十年后坎儿井可能将不复存在。
坎儿井的参观已经结束了,希望大家喜欢我的讲解,再次谢谢大家光临“坎儿井”!
时隔多年,那胆颤心惊的场景仍不时出现在眼前。
那是一年的暑假,我参加了一次夏令营。本以为会是无忧无虑的游山玩水,却没想到在第二天就突遇挑战——高空过断桥。
我站在地上,有点求饶地抬头望向那桥。它高高的,只由几块木板和几根铁索构成,两端由柱子固定在地上,而上方只有孤零零的一根线。要放在平时,我一定会觉得它像特效中的空中轨道,而此刻,它却怎么看怎么像红军长征时飞渡的泸定桥。
尽管我的目光在极力躲闪,但最终还是被老师送到了挑战的柱子前。面对全队队友的鼓励,我不好意思拒绝,开始了挑战。随着高度的不断增加,我渐渐有了得意的感觉。抓扶手的手稳稳的,牢牢的,像是胜券在握一般,不经意间,我便到达了柱子的顶端。
就在我从木板上站起的那一瞬间,我的自信突然闪退,铺天盖地的紧张与恐惧随之而来。我的脑子里空空的,目光呆滞地盯着眼前晃动不安的断桥,手死死地拽着头顶固定住我的绳索。我慢慢地试着伸出一只脚,想要踏到下一块板上,但它却在伸到空当处时就缩了回来,不停地抖动着。
“加油,你可以的!”老师在下面大声地喊道,并对我做了个加油的手势。想到前面那么多队员皆勇敢踏过,我便再次伸出了脚。“哗啦”,铁索之间发出剧烈的晃动声,腿仍在颤抖,但却已成功到达下一块板上。那要不,就再来一次吧!我听到铁索的声音,一声,又一声……它好像不再那么生涩,倒有几分悦耳,像无数个铃铛的碰撞,又像是胜利钟声的敲响。
不知不觉间,我走到了终点。尽管手握绳索的力度丝毫未减,但脚下却逐渐变得欢快起来。我重新站在地上看起它来,一根根铁索也不再冰冷,它们串联在一起,环环相扣,阳光照射下,发出柔和的光芒。
自此,我便对来自外界的挑战不再恐惧,也从来不轻易说出妥协的话来。我不再像以前一样胆小,在遇到危险困难时总会勇敢踏出第一步,试着尝试,不再畏手畏脚,不再轻言放弃,不再随意选择退缩。
我知道,那高空所馈赠给我的,是迎难而上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