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长路漫漫,唯有那条小路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底。
孤身在外,不免会让人感到几分凄凉,几分烦愁。那年冬天,我因一些原因不得不离开父母与一个大人去往一个陌生的城市。
夜晚,寒风凛冽,再温暖舒适的地方也拴不住我贪玩的心。我走出小区,在大街上独自晃荡了良久。看着马路上的车辆越来越少,心想他们都回家了吧,我呢,什么时候才能回到父母的怀抱?
强烈的思乡之情猛地涌上心头,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般一滴一滴敲打着陌生的街道。突然想到是阿姨的大喜之日,只好默默擦干泪水,挤出一个勉强的微笑准备回去。
小区的路灯十分昏暗,寒风瑟瑟的道路上,我的背影被拉得很长很长,最后融入前方无限的黑暗中。
“你在这里呀?”阿姨拿着手电筒向我走了过来,“我找了你好久。”
熟悉的声音将我从无尽的思念中强拉了回来,见到认识的人后,种种无奈、委屈化为泪水夺眶而出。阿姨一时手足无措,知道我是因为想家才哭了之后,连忙安慰我。
“你都十几岁了,肯定是要离开父母的呀!你离开父母一晚上就这样,那我今后结婚,以后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我不得泪流成河呐!”
“可,你都是大人了,大人就不会想家了!”此刻的我已然泣不成声。
“大人怎么会不想家呢?你要适应这种感觉,每个人都会离开父母的一天,你这么喜欢父母,以后是不是就不读书呢,天天陪着他们?”
在回去的路上,阿姨给我讲了很多,晚上躺在床上,我认真反思了许久。是呀,人都需要独立,一次的离别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见,我必须学会独立,必须感受一个人的生活,未来才不会退缩。
语文,美在匀称工整的汉字;美在生动优美的句子;美在精雕细琢的文章……但我认为语文课最大的魅力莫过于引人入胜的课堂。
前两年的初中学习,语文课总是比较枯燥无味的,尽管听得很认真,却总感觉少了那么一点东西——激情。所以那是对于语文学习大抵没有太多兴趣,该记该背的烂熟于心,能考个不错的分数就满足了。
到了初三以后,换了一个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语文老师。从第一次上课起,我就感受到了这个老师的“不同寻常”。第一节课只讲了一个话题“我要学好语文”。那深入浅出的道理,引入入胜的事例深深地吸引着我,并布置课后写一篇文章。我当时觉得:这个老师怎么不按常理出牌,开学第一天就要写作文的。但就是这样的一个语文老师,使我感受到了语文课的魅力。
老师上课时,总是要花十几分钟介绍一下课文的写作背景,引经据典,旁引博证。我听得津津有味,求知的欲望像电流一样刺激着我的大脑。满足了求知欲后,老师便开始一段段地分析文章。在过程中,还不时联系现实中的事例谈一谈,尽管谈得不多,但对于住校的我来说,还都是新鲜事。当老师讲到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时,会情不自禁地提高音量,一口气好像都不喘地讲着,有时还会配上一些形体动作,讲完之后脸都微微涨红了。台下的我听着那磁铁般的声音和抑扬顿挫的语调,怎能不被深深吸引呢?
在各种类别不同的课文中,我最喜欢听老师讲解文言文。“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老师对文言虚词的分析更为具体,更为透彻,经常询问我们“之”和“而”在众多用法中属于哪一种。因此在上课之前,我都会好好地预习课文,提前标注上一部分词语的解释,并在课上检验对错。久而久之,这倒成了我对语文学习的一大乐趣,课上也因此收获颇丰。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则是老师对于兼语用法的分析,“兼语”这个词我几乎从未听过,而且这种用法也不要求初中阶段掌握,但老师仍会仔细分析。尽管我听得云里雾里,有时感觉理解了,但一会儿又感觉不怎么对。在如此反复的过程中,我也得到了许多趣味。
魅力产生兴趣,兴趣产生动力。我对语文学习,尤其是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都期盼着语文课,并在课后仔细琢磨不懂的地方。也正因如此,我将兴趣转化为动力,对文言文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为牢固,考试也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感谢语文老师,为我带来一堂堂有着无穷魅力的语文课,有如魔法一般吸引着我。如今离毕业不远了,几十天后就再也无法上这样一堂充满魅力的语文课了。唉!真得感叹时光短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