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网

以寻觅为话题的作文

admin 初一作文 2023-09-21 90

爱极了戏曲的纤柔婉转与行云流水。

那飞扬的裙踞,水红的唇瓣,甜美的笑靥,无一不牵扯着我的魂魄,台上的角儿柳腰微折,水袖轻扬,微挑细长的眉眼,顾盼神飞间只觉满池秋水漾满了心间,又从眸子中慢慢逸出。

犹记与戏曲结缘是在儿时,那时离家不远就是戏园,我于是常常跑去听戏,虽不能完全明白戏中的深意,只是随着那唱腔在咿呀声中百转回肠,台上诸人的一颦一笑,起起落落的悲欢离合,就足以令我的情绪随之波澜起伏。

外婆也领着我一同去过几次,她格外爱听《牡丹亭》,每每曲调响起,她都会轻轻地和着曲吟唱。不知怎的,我总觉得熟悉,仿佛多年前就已听外婆唱过了多次。

这份疑惑藏了许久,直到我登上外婆家的阁楼。陈旧的楼梯覆满了厚厚的尘灰,显然多年都不曾有人踏足。当我轻轻推开阁楼的木门时,我惊呆了。

对面的墙上挂着半面墙的头面与衣饰,下面是一张看起来上了年纪的梳妆台。我拂落灰尘,陈列的是各式各样的脂粉,柳碳与胭脂。我再次抬头打量了一番挂在正中的衣装,虽然褪色严重,但还是能依稀辨认出那是杜丽娘的服饰。

我如来时一般轻悄地掩上木门,走下楼去到母亲身旁,向她询问。

母亲爱怜地抚过我的双眼,道:“是,你外婆之前就是唱这一场《牡丹亭》的,她年轻时的容颜可不知迷倒多少年轻男子,便是女子,在那样的风韵下也是要动容的。你有一双和你外婆几乎一模一样的眼睛,若是描上眼妆,也会有几分她年轻时的样子,我看着你,也时常会想起她年轻时的韵致呢。只是可惜,”母亲忽地叹息起来,“你外婆后来年纪大些,又早早地嫁了人,要照顾我们姐妹两个,就见老得快些,早就不再登台演出了。”母亲慢慢回忆着,我却灵光一闪,与母亲细细低喁起来。

从那日之后,戏园里便经常出现我的身影,在旁听着她们温杂的戏声,偶尔有一两声听得分明的悲啼或铿锵有力的大唱,学她们的流盼与风情,学她们皓腕翻折的雅致与讲究,日子就这么流水般地缓缓过去了。

终于一日午后,外公帮我们搭好了简易的戏台,母亲身着长摆曳地的裙,依足了规矩,施礼,报幕,然后大红的绸幕拉开,我披挂着外婆曾经的那身荣光,款款走上台,微张口:“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我恍然瞧见,外婆微浑的眸子里,蓄上了泪,却也闪耀出昔日的光芒,随我一起唱起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这是场没有柳梦梅的《牡丹亭》,可那不要紧,在这秋日午后闪烁的光芒中,我和外婆,都寻回了多年前那一场最盛大的《牡丹亭》。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

自由是什么?据说历史上林林总总出现了多大200多种解释。其中一些由于特定的时空条件和语言结构,还有很本质的差别,今天所谈之自由,只能取普世价值观中的精髓。所谓自由,即反抗禁锢。

毫无疑问,自由作为一个抽象的名词,并非自然界所固有,其内涵最初应来自于对身体和思想禁锢的反抗,这种禁锢既来自于自然界,也来自于统治者,前者为根本,而后者为剧烈。自然对人的最大禁锢,乃在于身体,身体剥夺人活动的自由,人类因不服自身而悍不畏死;统治者对人的最大禁锢,乃在于奴役,奴役剥夺人思想的自由,人类因不服奴役而以死相争。

这两道巨力横亘于前,足以让绝大多数人退缩,求安稳于是也被世人认可,安稳度日,也可以是一种自由吧?——只要别贪就行。可鲁迅的精妙正在于,将“贪”与“安稳”相联结,我们有没有非“贪”之“安稳”呢?安于既有的寿命,安于既有的财富,安于为帝王将相们歌功颂德,是成不了“豁达”的,也不是“乐天”——天下安稳皆为“贪”,“安稳”于是成为一种自觉放弃反抗禁锢的原罪。故云“只有”以申明:不存在既安稳又自由的可能。

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但鲁迅的“就要”二字当打着重号,它不是为了与前文构成条件关联,而来吓唬人。他是要鼓励我们为自由而主动去“要”危险。

因为追求自由是刻在基因深处的人类本质,些许危险根本不足以阻挡这种本质的推动力。为了突破身体死亡的禁锢,我们发展出了“长生”,并以此为基础从事生产,发展医疗科技;为了突破身体活动的禁锢,我们发展出了“好奇”,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天空、大海、宇宙。为了突破思想的奴役,我们发展出了“无神论”,我们发展出了“民贵君轻”“言论自由”。即便在封建社会的重重禁锢之下,柳宗元还要冒着一贬再贬的危险,写下“长人者,好烦其令”的批评。

凡此种种,危险之烈,自不待言,而先民贤达前赴后继,未有一步退却者,为什么呢?这不是因为自由能有什么好处,甚至于,鲁迅“路”的比喻已经暗示我们,要自由,总是在“路”上,而永远是达不到的。要自由的意义其实在于,它不是作为某种利益而诱惑人们去追求,它不是“要危险”的原因,而是作为人的本质的必然结果,为了做“人”,我们就必须主动面对危险。也许鲁迅正是为了鼓励,特意加了个“些”,让这危险,稍许显得不那么刺眼点儿。

别再把安稳当做借口了,在鲁迅看来,这不是个好东西,安稳之路是放弃人类尊严的死路,自由之路才是人的选择。让我们来看看那些以安稳著名的人吧:陶渊明还得罪过上官,苏轼也经历了乌台,嵇康最后死于砍头,乐天安命的祖宗、豁达大度的模范和隐居离世的标兵,他们几个,真的贪过安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