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出生便得到许多的爱,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如同被河蚌血肉滋润的珍珠一般。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与父母有了很大的隔膜。
自己已经习惯了沉默寡言,从来不会主动关心他人,仿佛整个世界都与自己无关。青春路上,更多的是叛逆和不懂事,总是在不经易间伤害了最爱我们的人。
母亲,您给予我生命,陪伴我走过无知的童年。只要有您在,便十分安心。但这种感觉我从未向您表达。“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道理我不是不懂,当看到您为我劳力付出,我有多么感动和愧疚,然而我总以一句“你很烦。”伤害您,我到底是怎么了?
父亲,您是我心中的英雄,每当我不开心时,您总会让我露出笑脸。别人的父亲一般很严厉,而您却十分温柔,小心翼翼地呵护我。奶奶在您十几岁时便离开了,虽然我并没有见过,当听说有人要替代她时,心里还是不痛快。因为这件事,我不止一次的与你闹别扭。可是我忘了,您也为人子女,希望自己父亲不再孤独,排解心中的寂寞。有一次,我和您闹得不可开交,您当时生气了,扬起的手却迟迟没有落下,看着我倔强的脸深深叹了一口气。年少的我,个性张狂,不懂您内心的苦。
我知道自己多么不懂事,一次又一次伤害了你们。当时的年少轻狂绊住了脚步,辨不明方向。
但你们没有放弃我,依然守候着对我的爱。细细回想,有很多感情想表达却没有说出囗,现在我想表达内心的歉意:对不起,伤了你们的心,从现在开始,我会学会长大,守侯心中的爱!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凡是长别故乡、再次归家的人们,都不免有此番感慨。然而,我回到阔别20余年的故乡时的心境是悲凉的,晦暗的大气、呜咽的冷风、萧瑟的荒村衬托出了那悲凉的气氛。老屋出卖了,多年聚居的亲族都离散了。这一切都会牵动着人的心,感伤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乡愁并非主要的,最让人感到悲哀的却是闰土的巨大改变。那个金黄圆月下西瓜田里的闰土不见了,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捏着长烟管裹着薄棉衣在冷风中瑟瑟发抖的农民。闰土凄苦的生活是什么造成的呢?这一切都让人感伤。
乡愁夹杂着我对故乡破败的感慨,不免有万种滋味齐聚在心头的感觉。惟有希望才会让人在寒冬里感到心底的一丝温暖。
我曾与闰土一起守瓜田,捕麻雀,思绪不知不觉就回到了童年。但当闰土来时,一句“老爷……”打断了’所有的回忆,我和闰土之间,好像突兀出一道无法逾越的沟壑,好像突兀出一面无法捅破的窗户纸。童年,早已远去。鲁迅先生为这种封建制度,为这种“中国式”的奴才主义所愤恨,所悲哀。
可笑,明明只是层窗户纸,可它保持了几千年。明明只是一道沟壑,却从没有人想去填。
那悲凉的倾诉——“……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那悲哀的行为——“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低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这看似平凡又��嗦的文字,其实正恰恰表现了中国人的那种愚昧,又恰恰体现了中国人的那种悲哀。
“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纵然是“无望之望”,鲁迅先生仍怀抱希望。这令我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