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我听着《童年》这首歌,便想起了小时候的趣事。
在我八岁的时候,我记得奶奶说了一句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心想:那是不是种糖得糖吗?说干就干,我马上拿着我的糖,带上铁铲,并提了一桶水,向菜园跑去。我看见菜园的菜长得又多又新鲜,心里美滋滋的,因为想到马上就能吃到又大又甜的糖果。我先拿起铁铲挖了一个小洞,再把那些糖果都放了进去,接着,然后把泥土都挖到糖果的上面,最后把水撒在了泥土上面。我心想:马上就能吃到又大又甜的糖了。我马上把铁铲放回了家里,我去睡觉了,我一下就进入了梦乡。
到了第二天,我马上拿着小桶向菜园跑去,我把水撒在了我种的糖果那。看了看,笑眯眯地自言自语说:“糖果应该会有五颜六色的吧?”于是我想了想:“如果有人不小心踩到了怎么办。”我心里有一丝丝紧张,于是我灵机一动。想着,要是我拿几张椅子,再拿一张纸,把椅子围在种糖果的周围,然后在纸上写“请不要踩到这里面,”然后再贴在椅子的中间,这样就不会被别人踩到了。过了好几天,我仍然在帮糖果浇水,可都没有长出糖果来。我急忙跑去找奶奶,说:“奶奶,你不是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吗?为什么我种糖就不可以呢?”奶奶笑着说:“糖是没有生命的,当然种不出来呀!”我这时才恍然大悟。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歌声依旧,而童年不再,这件童年的趣事成了我美好的回忆。
我的故乡是西安,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安人来说,西安的秋天几乎可以用“温暖”两个字来形容。
西安的秋天,总是晴朗的。
刚立秋的时候,找不到一点秋的痕迹,一切都与夏天一般无二。整日里艳阳高照,万里无云,空气干燥而且炎热,捂的直叫人冒汗。就像现在吧,即使已经快中秋时,这里好像才算是有了一点秋天的感觉了——早晚的温差变大了。可到了中午,虽然没有夏天那么热,依旧还会艳阳高照,街上的人们还是短袖短裤出行。只是早晚时分多加了一件薄外套而已。这里的树叶,直至深秋才会开始变黄、飘落——但若想等到它们花蝴蝶般的飞落下来,你还真需要一些耐心。
西安的秋天,很少有那种萧瑟凄凉的感觉。
雨来了,西安秋天的雨是柔和的。它不像春天的雨那般生机勃勃,如牛毛,如细丝的。也不像夏天的雨那样热烈粗犷。秋天的雨,多情绵绵,端庄且安静。它不算顽皮,然而却很固执,它时长从晚上下起,一连好几天都不肯停歇。但在西安,好像也只有这“柔和”的雨,才可迫使天气转凉,且这效果总是十分明显的——每次秋雨过后,秋天似乎也就走的更深了一些。
西安的秋天,或许会把人们炎热带入凉爽,会把花儿凋零,把树叶从青变黄,但它不“萧瑟”,反倒让你有几分惬意。
西安的秋天,像孩子一样,有时会很固执,有时又很多变,但它好像永远都不孤单。
故乡的秋天,永远不会把人热着,也不会把人冻着,它懂得什么叫做“刚刚好”。
故乡的秋天,总会还是夏天时,便会让人开始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