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是西安,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安人来说,西安的秋天几乎可以用“温暖”两个字来形容。
西安的秋天,总是晴朗的。
刚立秋的时候,找不到一点秋的痕迹,一切都与夏天一般无二。整日里艳阳高照,万里无云,空气干燥而且炎热,捂的直叫人冒汗。就像现在吧,即使已经快中秋时,这里好像才算是有了一点秋天的感觉了——早晚的温差变大了。可到了中午,虽然没有夏天那么热,依旧还会艳阳高照,街上的人们还是短袖短裤出行。只是早晚时分多加了一件薄外套而已。这里的树叶,直至深秋才会开始变黄、飘落——但若想等到它们花蝴蝶般的飞落下来,你还真需要一些耐心。
西安的秋天,很少有那种萧瑟凄凉的感觉。
雨来了,西安秋天的雨是柔和的。它不像春天的雨那般生机勃勃,如牛毛,如细丝的。也不像夏天的雨那样热烈粗犷。秋天的雨,多情绵绵,端庄且安静。它不算顽皮,然而却很固执,它时长从晚上下起,一连好几天都不肯停歇。但在西安,好像也只有这“柔和”的雨,才可迫使天气转凉,且这效果总是十分明显的——每次秋雨过后,秋天似乎也就走的更深了一些。
西安的秋天,或许会把人们炎热带入凉爽,会把花儿凋零,把树叶从青变黄,但它不“萧瑟”,反倒让你有几分惬意。
西安的秋天,像孩子一样,有时会很固执,有时又很多变,但它好像永远都不孤单。
故乡的秋天,永远不会把人热着,也不会把人冻着,它懂得什么叫做“刚刚好”。
故乡的秋天,总会还是夏天时,便会让人开始期待了……。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诗出自宋代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同样是荷花的景观,只不过诗人赏的是西湖而我赏的却是南湖。
南湖的入口有多个,而我每次去南湖都是由一条长长的林荫小路进入,走进林荫小路,便会有种一步从大城市穿梭到小乡村的感觉。这条小路对于平常不怎么运动的我们来说有些长,倘若换做在城市中这样行走,还未到达目的地,便已心浮气躁,只想赶紧找个凉快的地方吃着沙冰。这条小路虽坐落于城市之中,却又不同于城市中的其他小路。小路一面临山,一面临湖,两边都种满了青葱的树木,偶尔几处还能看到几户人家,住在乡村里的那种砖瓦房里。炎炎夏日走在小路上,也不会因为炎热而焦躁不安。里面微风阵阵,夹杂着自然的清香,仿佛大自然在与你亲近。即使路长,也能平心静气。
从林荫小路进入南湖,入眼的便是一个热闹的水上乐园,往旁边一看,还有一个小型的儿童乐园,场面十分热闹。
继续往前走一段路,旁边便会有一座古风的木桥,木桥并不是直线通往湖的另一边,而是蜿蜒曲折的,在中央位置有一个稍大的凉亭,这座木桥从凉亭处开始,便被荷花层层围绕,倘若冬天来,能看到的只是一些已经败落的残荷立于湖面之上。然而夏天,荷花盛开,一幅古桥盛荷图悄然显现吸引来不少游客。为了见一见这副美景,游客们宁愿头顶烈日,也要一赏荷花的风采。有些迎风盛开,有些含苞待放它们处在淤泥之中,却并未沾染上淤泥,正如陶渊明所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粉白相间的荷花,配上��绿荷叶,再搭配古风的木桥与凉亭,本因烈日照射而浮躁的内心,也开始静了下来;原本因烦心事而闷闷不乐的内心,也开始舒朗;原本因受挫而沮丧的内心,也开始重拾希望……这一切只因为这一副美景时间仿佛停滞了,所有的一切都静止在这一刻,没有焦虑不安没有争执,没有颓废。有的只是宁静,只是为了欣赏美景只是为了放松一次疲惫的心灵。
如果运气不错的话,还能碰到住在这边的人,泛舟湖上采摘莲子,不由得想起“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只可惜看不到“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画面。但忙碌之中抽空一赏荷花,倒也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