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风就是这所学校的精神风貌。”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从小,爷爷对我的影响很大,他让我学会了许多事情,让我有了一种责任感。当初我不知道这叫什么,可现在我知道了,那叫“家风”。
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在我小时候,跟爷爷一起生活。他非常爱读书看报,练书法。每天早上,他吃完早饭就坐在沙发上,戴上眼镜,拿起报纸认真地研读起来。而我就在他旁边学他的样子,他看见了,就对我说:“来,爷爷教你识字。”爷爷把我带到他的房间,他的桌子上摆了好几支毛笔,一瓶墨水,旁边堆着跟我差不多高的旧报纸。他拿起一张旧报纸在桌上铺开,一笔一画地在纸上写了一个“人”,然后小声地对我说:“要想学写‘人’就得先成个‘人’,这就是做‘人’的基本。”
此后,爷爷每天都会教我读书识字,在爷爷的潜移默化下,我也与书结下不解之缘。虽只读到三年级,可我的书柜塞得满满的,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我的知识也不断丰富。当我遇到挫折时,书给我鼓励;当我骄傲时,书给我告诫。我爱看书,是班上的小书迷;我爱书法,我曾多次获得少年宫举办的书法大赛一等奖。
爷爷不但引导我阅读求知,还教会我要勤俭节约。
记得有一天,我看到天空中有几只颜色鲜艳的风筝,我多么想在空中也有属于自己的颜色啊!我多次央求爷爷给我买一只风筝,可他就是不答应。无奈之下爷爷自己动手做起来,他准备了几根木条,两张旧报纸,两条长长的水线。爷爷还让我跟着他一起做,拿着自己亲手做的风筝,别提有多高兴!我们成功地放起了风筝,仰望之时,虽然它是暗淡的灰色,但我却从那里看到了生活;看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更看到了客家人的家风。
到现在我才知道爷爷之所以不肯给我买风筝,他之所以把旧报纸叠起来,就是为了勤俭啊!在爷爷的耳濡目染下,我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做到人走灯熄,不剩饭剩菜,洗完菜的水冲厕所,作业本写完后当草稿……
这就是我的家风——阅读求知、勤俭节约之风,愿它永驻我家,世代相传。也愿它伴着春雨的演凑,和着风的吟唱,随着云的翱翔,飘在神州大地上,飘进千家万户!
夜幕,如海,天空中缀缀点点的繁星,如同铺满了沧海碧穹的钻石,熠熠生光。微风轻轻拂过。窗帘在微风中摆动。隐隐约约,若隐若现的月色的从窗帘中穿透过来。寂静的夜晚可是缺少了点什么?
我边胡思乱想边又漫不经心地拿出画笔随便的涂鸦几笔。好苦恼!其实,我从二年级就开始学画画,已经学了三年了。但是我自认为我的画技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提高,画画水平也勉勉强强,偶尔也能得到老师的赞赏。但是,我并不喜欢画画,尽管我努力让自己爱上画画,但是也许是天生骨子里对画画的不喜欢,我怎么也不会爱上画画的。
意境优美的夜晚,可我却干着自己觉得无聊的事情。本来用银白色的颜料涂画天空中的星星,可是在我眼中却变成灰白色、变成了黯淡无光的星星,我生气地拽下那幅还未完成的画。将它揉成纸团,恨恨地砸向了房门。
此时,房门开了,是妈妈,我见是她,扭过头背对着她。妈妈在门口僵了一会儿,捡起那幅画,轻声地对我说:“璇璇来了,她邀请你去她家玩,你去不去?”我站起身来,整理画笔,妈妈带上门出去了。我收拾好东西很快出来了。汪璇是我的好朋友,我怎么好意思拒绝她的邀请呢?
就这样,我带着一点烦闷的心绪来到了她家。她的热情款待让我忘掉了刚才的不愉快。我在她房间中发现了一架古筝。我只是猜测,还不知道是不是呢。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古筝。我向她询问,没想到真的是。我立刻跑过去,用手轻轻的触摸,想像着怎样有趣的方法可以在古筝上弹下优美动听的曲子。我立刻肯求她可否弹一曲?她答应了我的要求。
她弹的时候,我是个门外汉,自然不敢评价她弹的是否优美。但是我十分靠近的看着她的手指在琴上舞动,时而缓时而急。虽眼花缭乱,但我看的如痴如醉。忽然,琴声停止了,我疑惑地看着汪璇。“我已经弹完一首了。”她说。“这么快?”“你呀!从来没见你这么认真过!眼睛珠都要掉在我的琴上了!”她点着我的头说,我揉着头说:“好奇嘛!”那天晚上,我玩了三个多小时才回家。大多数都是在那架琴边度过的,恨不得把琴拆开看看。
之后,我一直吵着要学,妈妈被我磨的没办法,只得带我去。从那以后,我就一发不可收,积极练琴、学谱。古筝老师对我大加赞扬,说我是弹古筝的好苗子。
就这样,在我的心中埋下一颗种子,一颗艺术的种子,一颗对古筝满怀希望的种子。并且我要对这颗种子不断地浇水、松土、施肥、除虫,使它发芽,让它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