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究竟是什么?我一直在关于母爱的这条路上寻找。记得在我六年级那年,生活中的我时常觉得自己感受不到母爱,我跟母亲之间离得很疏远,我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渐渐地,我关闭了自己的内心。母爱被我拒之门外,进不到我心里去。
我开始把所有的情绪藏在心里,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面,每次听到手机里的歌声就像吃了镇静剂一样,心里无比踏实,这个时候,手机里的音乐就替代了我心中的母爱!
母亲来开家长会,似乎每次都是焦点,同学都会用羡慕的语气跟我说:“妈妈真温柔,我也好想让我妈妈变成这样!”但这时候我除了一笑而过根本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在那一段时间里,我和母亲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语言交流,哪怕只是一个眼神,我都不愿意传递给母亲。
我习惯把自己心里所有的想法倾诉给同学,她们就像是我的秘密基地一样,保存着我所有的情绪,快乐和烦恼。同时我也很害怕失去她们,因为她们一旦离开我了,我的心可能就没地方依靠了。我把母爱误留在同学的心里,以为那里是我最安全的港湾。
我和母亲这样的关系足足僵持了一年,我就这样倔强着伤母亲的心,母亲也拿我没办法。
从七年级开始,母爱把我的心从冰点融化到火热,这可能是我换了新班级和新老师的原因,我开始变得爱笑了,同时也开始主动向妈妈打开心扉,开始感受到她对我的关心。我会告诉她每一天我在学校里发生的趣事,分享我的快乐和烦恼!
母亲跟我的关系变得亲密无间了,曾经的僵持已不复存在,我们更像知心朋友一样无所不谈,就这样,母爱又回到了我的心里!
现在回想过去,其实母亲的爱一直都没有改变,只是每次她想对我表达的时候,我都习惯把母爱拒之门外,不愿去接受,不愿去面对,用逃避来伤害母爱。母爱原来就在我身边,只是我一直都没去用心感受。
感受母爱,拥有母爱,原来心里有母爱的陪伴是那么的幸福,那么的美好!
我的爸爸是一个南方人,也是一个标准的老“饕餮”。他不仅十分热爱美食,而且热衷于亲自下厨烹美味。只要看到爸爸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我的心里就不由自主的钻出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
每逢双休日,爸爸便早早的去市场买菜。爸爸买鸡鸭、各类河鲜海鲜时,一定要挑鲜活的;买蔬菜时,一定要挑鲜嫩的,每次都会用手掐一掐,感受食材的质地。一言一行,都是标准的南方人的要求和做法,而这也是烹出鲜美佳肴的密不外传的法宝。
从市场回来,爸爸开始细细地择菜。绿叶菜尽量用手撕,而不是刀切;瓜类会根据菜品的需要,切成或薄片,或寸方,或小小的菜丁;块茎类,比如他切的土豆丝,刀工神奇,细如发丝,晶莹剔透;肉片肉丝,也是恰到好处。
爸爸偏爱炒、煲、蒸这三种做法。爆炒类,比如爆炒皮皮虾,爆炒黄蛤,爆炒蒜蓉青菜,回锅肉,竹笋炒腊肉……劲辣脆嫩,十里溢香;煲类,比如香菇煲鸡,红烧兔子煲,杏鲍菇煲排骨……汤醇汁浓,齿颊留香;蒸类,比如蒜蓉粉丝蒸大虾,剁椒鱼头,清蒸波士顿大龙虾……味鲜汤清,软糯飘香。但我最爱的是爸爸做的河鲜和海鲜!无论清蒸还是爆炒,总能成功的霸占我们的味蕾,攻陷我们的五脏庙。比如爸爸做的红烧大鲤鱼、清蒸珍宝蟹,总是让我和妈妈百吃不厌,总是引来我和哥哥的风卷残云,总是食客沉默,筷勺交响。
除了这些,爸爸还擅长很多地方特色菜,比如粤菜中的白斩鸡,白灼虾,鲍鱼煲鸡;比如川菜中的辣子鸡,酸菜鱼;淮扬菜中的狮子头……每次筋疲力尽的学习之后,爸爸总是及时端上他精心烹制的饕餮大餐,那沁人心脾的香气顿时就如同一股清泉,由上而下,从鼻腔到肺部,再到腹中,涤荡我的身心,令我瞬间灵台清明,食指大动。大饱口福后,我又精神抖擞地再次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
在每次大快朵颐之后,我总是好奇地问爸爸:“要放多少调料才能做出这么美味的佳肴?”爸爸说:“适量。”我追问:“适量是多少?”爸爸:“就是适量。”可我一直在求证,“适量”究竟是多少?可惜至今尚未有一个准确的数字。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爸爸这个老“饕餮”的座右铭,也让我无法自拔地爱上了舌尖上爸爸的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