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2日这一天是冬至,俗话说:“冬至吃饺子,耳朵才不冻。”因此家家户户冬至这一天都会吃饺子。
冬至这一天,我早早地睁开了眼睛,身子却还赖在床上。可能因为我太累了吧,十点钟都还没起床,十点半时,我才起床穿衣,洗漱。早饭只能吃两个苹果,因为妈妈和哥哥上班去了,没有人做饭。我边吃苹果边写作业,数学和英语作业完了之后去玩了一会儿手机,直到妈妈十二点下班回来。
妈妈一回来就开始包饺子。首先要做醋水,妈妈捣蒜,我擀饺子皮儿。醋水和饺子皮准备好,就剩下包饺子啦。妈妈拿起一片我擀的饺子皮儿,用勺子舀起提前准备好的肉馅,再把饺子一对折,一捏,就OK啦。待饺子全包完,妈妈开始煮饺子。十几分钟后妈妈盛着一盘儿饺子给我和哥哥吃,还给了我两根又肥又大的香肠。饺子放在桌子中间,热气腾腾地,房间里顿时弥漫着一团薄薄的、暖暖的雾,好像把我的手也能暖化。哥哥夹了一只饺子,吹了吹,送进嘴里,我看见他的嘴巴轻轻地嚼着,仿佛在吃山珍海味。我尝了一口,味道真是不错,妈妈也坐下来,夹了一只放进嘴里。我们都没有说话,却都吃得津津有味。
这个冬至,虽然家里只有我、哥哥和妈妈吃饺子,但仍然感觉美味可口。
我见到过许许多多的画儿,有漫画、水彩、油画、素描……可这些,都不足以让我感到震撼,反而是这样一幅国画,深深打动了我。
这是一幅“梅花图”,约有一米长,半米宽,挂在沈永如先生的画室里。远远望去,它乌黑的枝干苍劲有力,一笔连成。枝干上缀着朵朵鲜红的梅花,不怕寒冬的折磨,在纷飞的大雪中傲然挺立。有的梅花已怒放在严寒中,展示着它独特的美,有的则还含苞待放,默默等待自己能盛开的那一天。画上的梅花有浓有淡,呈现出了一种远近的立体感。瞧,那簇梅花紧紧地靠在一起,压在树枝上,可看上去一点儿都不觉得拥挤,反倒十分和谐;这根小枝上只有一个花骨朵儿,却也不觉得单调。这就是沈爷爷用笔的神奇之处,一部分饱满,一部分简单,不是井然有序,而是错落有致。
靠近这幅画儿,我仿佛闻到了梅花那沁人心脾的清香,仿佛看到了它在没有绿叶的衬托下仍然孤芳自赏,没有丝毫抱怨。忽然,翩翩飞来一只雀儿,它在洁白的宣纸中渲染开了,仔细看,沈爷爷把这只雀儿勾勒得十分仔细,椭圆的小脑袋,尖尖的喙,宝石般的黑眼睛,把小雀的可爱展现的淋漓尽致。我暗想:这雀儿一定是闻到了梅花扑鼻的芳香才被吸引过来的!
这幅国画的右上方用俊秀的行书题了一首诗——《墨梅》,这首诗恰到好处,透出沈永如爷爷笔下的梅花那不畏严寒的骨气,那“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精神。
这就是中国画的魅力,这就是梅花的魅力。单单几支墨笔配上高超的技艺,构成了一幅无与伦比的画,构成了中国的味道。对于中国画,我自豪,我骄傲,我敬佩,我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