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的余辉染红了整个大地,把我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刚下飞机的我,嗓子眼儿似乎被什么堵住了似的怎么也出不了声,但泪水却早已汇成了一条小溪,一个劲儿地往下流,仿佛永远不会停止。二十年,离开家乡整整二十年了。二十年后,当我再一次踏上这片土地,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但一切又似乎还是那么的熟悉。
坐上出租车我迫不及待地放下了车窗,探出了脑袋,因为我要使劲地呼吸,呼吸这熟悉的味道。因为我要尽情地饱览,饱览这阔别已久的城市。“师傅,前面这座是钱塘江大桥吗?”“对啊!”“怎么感觉和我小时候不太一样了呢?”“你一定很久没回来了吧!”“是啊,二十年……”记得小时候,每次去奶奶家必定要经过钱塘江大桥,每次看见火车“轰隆隆”的从桥上呼啸而过,都会给我非常大的震撼!而如今,桥两岸的城市却是如此的迷人,灯红酒绿,斑离繁华。不过这座桥倒是没变,还是如此的朴实,岁月在它的身上刻下了夺目的光辉。随着汽车的前行,我的脑海中犹如放电影般,一幕幕的老画面不停地闪现。西湖,哦,这不就是小时候妈妈常常带我来的西湖吗?湖边,一位母亲正带着她的孩子在嬉戏,不禁让我想起了二十年前的那个我,母亲常常牵着我的手在湖边漫步,累了,我们便会找一处长条椅坐下,看看书或是看看风景,好不惬意。如今的西湖少了几分当年的纯朴却多了几分妖娆。
随着汽车的缓缓停下,我已来到那个从小长大的地方——家。父亲老了,鬓角的头发已经花白,原本挺拔的身姿变得微驼。母亲也老了,微微下陷的眼窝里,一双深褐色的眼眸,悄悄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我们没有说话,却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二十年,家乡的景变了,物变了,唯有不变的就是那浓浓的情。
美德是什么?美德是乐于助人,点燃希望;是尊老爱幼,传承文明;是乐于奉献,创造和谐;更是我们每位学生发自内心想要去做好的每一件事。
童年那个充满美好回忆的夏天,一切都是那么记忆犹新,每当我想起的时候,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我从小在偏远的山村长大,虽然交通十分不便,但我在那里度过了我童年最快乐的时光。
我记得,有一次雨后稻田中的稻草人在彩虹的辉映下,是那么可爱别有一番风情。正在我欣赏这美好的乡村风光时,他出现了。他是我们班的同学,看到他,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了那位课上经常神游在外,课下又爱捉弄同学的场景。尤其是每当轮到他值日的时候,他特别喜欢用扫把在教室里“舞刀弄枪”。他特别不喜欢做作业,似乎作业是他极大的负担似的,但他很喜欢画画。在同学们的眼里,俨然成为一个调皮捣蛋鬼。
然而认识不代表了解。每个人都有他内心柔软的一面,那也是他不为人知的一面,他也是如此。那天午后,像往常放学一样,同学们兴高采烈地陆陆续续回家了。当我走在这条熟悉的小路上,乡间的稻香扑鼻而来,我正沉迷稻香中时,被一声声熟悉的吆喝声唤醒。那不正是他嘛?他怎么会在这里卖烧烤呢?我走近一看,原来他在班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卖烧烤。夕阳下,我依稀不能忘记老奶奶那不太麻利的身姿以及他那十足的干劲。他一边喊,一遍收钱,动作十分敏捷。他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好像自己越卖力,老奶奶就可以拥有更多的钱。
看着他高兴地把一张一张钱交给老奶奶,老奶奶特别感动,留下他吃点东西再走,但被他拒绝了。我默默看他离去的背影,看到他将路边翻倒的垃圾桶捡起来,看到他将路边的垃圾捡进垃圾桶,看到…
那背影越来越模糊,直到消失在我面前。我竟不敢相信那是平日的那位调皮学生。原来,他一直记住老师教育过我们的话,铭记美德。他虽然不是学习上的优等生,确是生活中懂得美德的好孩子。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美德一直都在我们身边。它不会因为一个人外在的表现而丧失,更不会因为人们的误解而不复存在。它是一种习惯,深深地植根于我们博大精深的文明礼仪之国,印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