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餐桌礼仪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妈妈从小就教我很多餐桌礼仪,也就是她从长辈那里继承下来的老规矩,比如客人必须坐在座位的最里面,不要用筷子敲打餐具,更不要把筷子插在食物里,尤其是米饭中。小时候的我不长记性,记不住这些繁文缛节,老是挨骂。
有一次,我们全家一起吃晚饭,菜肴很丰盛,我也非常喜欢吃。我不停地往碗里夹菜,堆得菜都快满出来。这时,我想上厕所,就随意的把筷子插在饭里固定,等我回来时,妈妈生气地批评我:“跟你说了多少次,筷子不要插在米饭里,可你就是不听。”我感到十分不耐烦,气呼呼地说:“筷子插在食物中不是既不会倒,又方便吗?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这样做既不礼貌,又不卫生,不合乎老辈传下来的规矩。”妈妈严肃的目光扫向我,我的气焰立马低落了。此后我比以前更加重视餐桌礼仪,但仍然不明白很多所谓老规矩背后的道理。
这件事困扰了我很久,直到第二年清明节,我们全家去扫墓。在祭祀祖先的时候,我们在祖先的墓前摆放了米饭,并把筷子插在了米饭中。我突然觉得有些眼熟,忽然想起我吃饭的时候这样做是要被妈妈骂的,那么祭祀祖先的时候这样做是何道理呢?原来,把筷子插到米饭中是给故去的祖先吃饭用的,这是自古至今的习俗,让祖先的在天之灵可以享受到晚辈的供奉。我们这样吃就违反了我国传统的礼仪。后来,我知道了客人对着门坐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这样他们既不会被饭菜弄脏衣物,又可以最先看到饭菜。在上学的路上,我看到乞丐用汤勺或筷子敲打饭碗,意识到这是乞讨的行为,是不文明的……
原来,我们中国人的礼仪是有历史传承的,每个行为都是有寓意的。在餐桌上的礼仪既是文化,更是每个人修养的一部分。其它国家的餐桌礼仪也是有文化传承的,比如日本吃面声音越响越好,而欧洲讲究喝汤不要发出声音。有些在我们眼中看似荒谬,但却是别人所尊重的。
我终于理解了爸爸妈妈的行为,虽然餐桌礼仪是再普通不过的小事,但做不做得到对个人修养影响很大。爸爸妈妈对我餐桌礼仪的训练是希望我成为一个有规矩、有修养、有文化内涵的人,而我,也会将这些老一辈的规矩教给下一代,一路传承下去。(公众号:我们555666)
寒假里,我、妈妈、外公等九人一起去北京故宫玩。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我国古代宫廷建筑的精华。
从地图上看,故宫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个部分。外朝的中心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走进故宫午门,一座雄伟的宫殿建筑展现在眼前,彩墙、飞檐、黄瓦,气势雄伟。汉白玉的石阶、围栏上雕刻着腾云驾雾的龙,一条条张牙舞爪,栩栩如生。殿前的广场上人山人海,到处都是参观的人。我们好不容易挤过“太和门”,来到“太和殿”,只见殿前左右两边的平台上各有一个石刻的雕塑。走近一看,左边的雕刻是一个圆圆的石盘,中间插着一根细细的石针,看样子很像现代的陀螺,但是它的作用可和陀螺大不相同哦!它是我国古代测日影定时刻的计时器,名叫日晷,象征着皇帝拥有向天下万民授时的最高权力。右边的雕刻像一个四面镂空的小亭子,它叫嘉量,是我国古代的标准量器。殿前设置嘉量,表明度量衡定,天下一统。
绕过太和殿、中和殿,我们又来到保和殿。殿内安放着皇帝的宝座,这是一张木质的龙椅,靠背上雕刻着各种姿势的龙,两旁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装饰瓶,红色的栏杆,金色的扶手,称着上方“皇建有极”四个大字,显得豪华、庄严、大气。看着这张宝座,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皇帝坐在这里处理国家大事的情景,真是给人金碧辉煌的感觉啊!
走出保和殿,我们又参观了后三宫,看到了皇帝、皇后、太后会客、休息的地方,还参观了钟表馆,看到了很多奇珍异宝。穿行在各个宫殿中,我看到了许多巨大的铜缸,听说这每一口缸都有两吨重呢!缸的外壁上有两个神兽的头,可厉害了!你猜,这些大缸都有什么作用呢?就让我来告诉你吧!古时候,人们在缸里蓄满水,如果宫内着火的话,这缸里的水就是救火的及时雨,这是古代故宫的一种防火设施,当时,被人们称作“门海”,又叫“吉祥缸”、“太平缸”。
三宫后院是御花园。在御花园里有许多假山,足有三层楼那么高,假山上还有花草树木,甚至建有凉亭,可惜,不能登上去一览故宫全景。假山前面,竖着一块长长的石头,看上去却像一根木头,但一摸一敲,你就会发现,它却是一块石头,这就是有名的“木变石”。御花园内还有很多亭台楼阁,古树奇石,可惜,现在正是冬季,不能看到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我想,春天的御花园肯定更加迷人。
古老的故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跨过护城河,我还不时回头再望一眼这雄伟、辉煌的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