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徐徐拉开了夜的帷幕,又是一个绚丽的早晨,带着清新降临在了美丽的校园里,这是快乐的一天,因为今天我们要去春游了。
我们用最快的速度吃完了早餐,就回教室排队坐车出发了。大约坐了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了古石龙研学农场。在碧空如洗的蓝天下,在辽阔的田野上,这里显得那么静谧、美丽。我们迈着轻快的脚步走在田野的小路上,顿时,湿润的泥土味,夹杂着淡淡的花香味扑鼻而来,沁人心脾。那柔嫩纤细的枝条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曳着,好像在说:“欢迎你们!欢迎你们!”
走进田野,来到田地边。导游姐姐说我们要下田插秧了。顿时我们一片欢呼。插秧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先排好队,认真地听农民伯伯讲解插秧的方法。插秧就是将秧苗仔细地插到稻田中,间隔有序。传统的插秧法会使用秧绳、秧标或插秧纶,在稻田中做记号。手工插秧时会在手的大拇指上带上插秧器,帮助农民将秧苗分出,并插进土里。
听完了农民伯伯的讲解,我们排着队,有序地从农民伯伯手里领来了一撮秧苗,一个一个下到田里。别看我们在路上像小鸟一样蹦蹦跳跳的,可下了田里,走得比蜗牛还慢,真是寸步难行。我们把手里的秧苗分成几次插到田里,一会儿工夫,秧苗插完了,我们上了岸。
通过这一次春游,我知道了米饭是怎么来的?是农民伯伯经过耕地,插秧,施肥,收割……一系列辛勤的劳动换来的,也让我对李绅《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了更多的体会。这是我2019年春季研学活动中最大的收获。
我一直都有回老家“恐惧症”。不是因为我无情无义又忘本,而是家乡的生活实在不尽如人意。印象中的家乡景色虽美,但交通不便,通讯落后,条件简陋——俨然像是来到了另一个时代。家里的大件电器是电视,屏幕小的就像一本书摊开那么大,后面还缀着一个“大屁股”,呆头呆脑不说,图像真不清晰,要是对它横眉立目,这家伙索性闪出些雪花点闹罢工;厕所在“遥远”的后院,晚上摸黑去方便,真是要有十足的勇气,除了没有路灯照明之外,还有不知道从哪里发出的古怪声音,虽然声不大,但是冷不丁叫一嗓子,把人吓得一个趔趄;家门口有一个水井,虽然家里已经通自来水,但是爷爷奶奶还是习惯从井里挑水洗菜淘米,美其名曰:井水甘甜。我心中一阵纠结:看着露天的井上没有任何加盖,看着小虫在井边漫步,看着雨水落在井中……心说:这卫生条件,能行吗?这些往昔的经历印刻在脑海中,每每提及家乡,便会如放电影般不由自主地映现。对家乡这种隐秘的情愫一直潜藏在内心,不被人所知。如此,我常常用各种借口逃避回乡,就这样,一晃三五年过去了。
这次,爸妈执意让我回乡看看。说是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让他们来回奔波太不合适;我许久没回家乡了,再不回去太不近人情。各种情感交织着,我只能踏上回家乡的旅途。
原本以为汽车会一路奔波在尘土飞扬的小道上,哪知却是在平直的柏油路上奔驰,我惊诧地问爸爸:“这路是什么时候修的?”爸爸诡谲地一笑:“去年修好的,直通咱们家门口呢!”我对我的偏见自惭形秽起来,原来家乡也在悄无声息地变化着。
不多时,到了。奶奶早已经倚在门口等候我们。当我们车停下来一刹那,奶奶捋了捋衣袖,面脸笑意地迎了上来,拉着我的手让我进门。环顾小院,已经全然没有印象中的破败,高高的院墙用水泥和白瓷砖砌着,显得那么素净;走进屋子,来到厅堂,爷爷正在饶有兴味地对着电脑下棋,大有老当益壮不服输的气概。见我们进来,只是让我们随便坐,多休息,就又投入到大战三百合之中。我惊诧于爷爷的时髦,听奶奶说是小叔给爷爷买的电脑,并教会爷爷上网。我更惊诧:“农村里也通网络了?”奶奶倒怨我是老古董起来,说:“早通了。网络电视也有,几十个频道呢,想看啥看啥!”这时,我才注意到奶奶家的电视也换成液晶的,很大,挂在墙上颇有气势。奶奶说,每天跟着电视里唱戏、跳舞、学种植、学养生、开发新菜肴,老年生活甭提有多丰富了。这回轮到我孤陋寡闻,乡村的科技发展速度真是难以想象。相比之下,我倒是见识浅薄,思想落后。
说话间,已然到了开饭时间。看着满桌的鱼虾时蔬,色香味俱全,不比饭店的逊色。想着乡村里少有水塘,怎会有海鲜呢?姑姑一语道破天机:生鲜冷链快递也到乡村。想吃啥海鲜也可以网上购买,手机下单很方便。乡村的变化让人猝不及防,又让人心生欢喜。真是科技改变日常生活,改变我们认知,改变乡村风貌。我们不由得为科技的飞速发展而赞叹。
这次回乡,给了我重新认识家乡的机会。看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家乡,我不由地内心激动,并心生感慨:愿家乡在科技的推动下更加现代,更加繁荣;而我也不能用固有的眼光看待事物,而是要相信科技进步,相信时代发展,相信人们的点点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