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外婆要烧红烧肉给我吃,我听了一蹦三尺高,要知道,这可是我最喜欢的一道菜。
一大早,外婆就去菜场买了一块最新鲜的猪肉,拿回来把它仔仔细细地洗了个干净。然后,把猪肉整块放进烧开的水里烫了30秒,只见外婆利索地捞起、冲洗、切块,动作一气呵成,俨然一副大厨风范。
待肉沥干,外婆立马打开煤气灶,在锅里倒入色拉油。没一会儿油就热了,只见一缕缕白烟从锅里冒了出来,外婆二话不说立即把准备好的生姜片放进锅里。我纳闷地抬起头问外婆:“外婆,你为什么不放肉,而放生姜片啊?”外婆笑眯眯地回答说:“因为生姜片可以去除肉的腥味。”我心里暗暗点头:原来烧菜也有这么多学问啊!谈话间,生姜片已经由浅变深,发出“����”声,好像在说:“欢迎红烧肉的到来!”这时候,外婆不慌不忙地把肉块倒入锅里连续翻炒,只见白花花的肉块转眼就变成了金黄色。外婆有条不紊地洒上酱油,又倒了一小碗清水,接着再翻炒两下就盖上了锅盖。我们耐心地等待三十分钟后,外婆打开锅盖,霎时,一股浓浓的热气腾腾的肉香扑鼻而来,映入我眼帘的就是一锅暗红透亮、肥而不腻的美味红烧肉。
经过外婆仔细地摆盘,只见每一块肉都包裹着浓郁的酱汁,看得我两眼发光、垂涎三尺,忍不住举起大拇指对外婆说:“外婆,你真是一个超级大厨!”
好不容易空闲的一天,我不假思索地选择故地重游,来到了圆明园,也许是记忆中盛夏的荷塘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向往着向荷花深处漫溯,满载一船的荷香。也许我的心中还漂浮着淡淡的故国之思,我对那个从历史书上认识的闭关锁国的清廷,确乎有几分无奈与叹息,当然,也有深深的好奇。
然而来到这里,却没有见到我心中所想的那满目红影,荷花摇曳。不免有几分失落,身边仍然是人潮涌动,我也想寻一份夏日的清凉,就另辟蹊径。走上人迹罕至的小路,幽寂得很,却显得更诱人,更增添了我对圆明园深入的探访。莫非我能在某一刻捕捉历史?
我漫无目的地走着,阳光透过茂密的树林的缝隙,星星点点的撒播一地,蝉鸣也时断时续,大大小小的荷塘擦肩而过,荷花似乎并不是很多。静听盎然的诗意,无意中,看到了路旁指示牌上碧桐书院四个字,不由得想起了《甄�执�》中的场景。每次来到圆明园,���直厝换嶙”掏┦樵骸1掏�,顾名思义,碧绿的梧桐,碧色环绕,该是何等的雅致!梧桐树,还象征着正直和高洁,也许当年才貌双全的她,也是一位正直高洁,有情怀的女子吧。
走在碧桐书院的路上,我静静地想,兴许几百年前,真的有一位风华绝代的佳人就住在这里。她秀发香腮,温润如玉,情窦初开,傻傻地看着沉香袅袅,或起身写一封柔肠百结的情书,或袅袅婷婷地栏杆斜倚,手握书香。碧桐书院的文墨书香浸润得她不仅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她不用担心边疆的战事更迭,更不用为前朝之事担忧,因为大清的繁荣和强大,给了她足够的安稳和幸福。我好像已经想象出了碧桐书院的样子,大殿是那么的清雅敞亮,玲珑别致的亭台楼阁错落在周围,高大的梧桐树舒展悄然地矗立,仿佛守卫着宛如人间仙境,远离世俗喧嚣的碧桐书院……
如今出现在我面前的,只不过是一块儿孤零零的大石头,醒目的是“碧桐书院”四个红字,它提示着我,这就是我刚才所想的那个书香氤氲、美丽脱俗的地方。不管我怎样地低头寻找,还是抬头仰望,都再也找不到当年的那个碧桐书院了,芳草萋萋,零星半点的几块散落的残破的大石头在诉说沧海桑田。
多年前的那场大火让所有的美好都灰飞烟灭了,历史沉重无情,碧桐书院的芳华还是湮没在了时间的荒野里。踯躅在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我仍然可以想象出当年的繁盛辉煌,多少人马来来往往,多少不朽的传奇曾经上演。每每走过一处,我都想触摸留下的石头,感知历史的温度。我不禁想质问!到底是怎样强烈的仇恨?到底是怎样强烈的嫉妒?到底是怎样强烈的欲望?到底是怎样丧心病狂的破坏?殊不知,美好灿烂的中华文明不分国界!
闭关锁国的大清必然会落后于世界他国,大清将士的单枪匹马必然抵不过英法联军的大炮子弹,大圆明园毁灭了,大清亡了,但是东方雄狮又重新崛起了,未来,泱泱华夏不会再沉睡。毁灭又何尝不是新的开始呢?我甚至痴痴地想,如果圆明园还完好无损地存在,它一定会海纳百川,敞开它厚重的怀抱,热情地接纳四方来客。不知怎的,突然就想掉泪。
回去的路上,不知不觉遇见了曲苑风荷,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里的荷花比之前开得更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的心情也轻松不少。漫步在曲折的桥上,欣赏着身边凌波仙子亭亭玉立,我不禁幼稚地想,百年前的荷花也是如此吗?那这算不算人面不知何处去,荷花依旧笑夏风呢?只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如今的圆明园几乎处处都有荷花,不管是百年前的荷花生长到现在,还是当今的人们种下满园的荷花弥补残缺的美好,丝丝缕缕,暗香浮动,总能够让人神清气爽,谁又能说,圆明园不是用另外一种方式昭示它的美好呢?我的心似乎有些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