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划破了早晨的宁静,春节的脚步声即将到来。除夕前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做艾�t了。
�t是我们老家的一道传统美食,主要有由田艾和糯米粉做成,又叫糯米粑粑,多用于祭祀,婚嫁,分甜咸两类。
一家庭早早地起了床,爷爷去集市赶集了,奶奶熟练地将水煮好,然后加入糯米粉进行和面,最后再倒入晒干的田艾,搓捏均匀,艾�t的饼皮就做好了。
二叔把虾米、猪肉丁、花生……分别炒好后,把馅料分开并分成甜咸两类,进行调料,这个步骤十分重要,否则前面的就要功亏一篑了。
在包馅料的过程,我十分认真地包着。争强好胜的我,说妈妈包得不好,饼皮容易破裂。这是妈妈笑着说:“你还记得你小时候特别调皮,将艾�t的饼皮搓得长长的,装在盒子里,然后拿去吓妹妹,你妹妹每次都哭着来找我。”
听完后,一家人都笑了,我尴尬地低下头,恨不得将头埋入土里。在这欢声笑语的氛围中,艾�t很快就包好了,然后印花,装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蒸。
天渐渐变黑了,小朋友们也都坐到了椅子上,二婶三婶开始准备团圆饭的丰富菜肴,艾�t也开始蒸了。
菜肴陆续端上了桌,一共有九个菜。因为老家有一个俗语,过年要吃“九大簋”,簋是一种食物器皿,九大指九种自然元素,最后指为九种菜,意义是每次吃饭的菜肴都很丰盛。
艾�t蒸好了,每个人都拿出一个,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艾�t这种传统美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让我们来传承这种文化吧!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阳春三月,晴空万里,碧空如洗,蔚蓝的天空上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动物”在变化着。
一望无际的草坪,就像翠绿的地毯。花儿在阳光的照射下,绽开了甜蜜的笑脸。没错!这就是放风筝的好时机,于是,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橘子洲头放风筝。
刚进橘子洲头,我就被春姑娘一手创造的春景迷住了,鲜艳的花朵像在捉迷藏一样躲在密密层层的树丛中不说话,路旁的大树像士兵一样挺的笔直。就在我欣赏春景的时候,一个响亮的声音传到了我的耳边:“到了!到了!”我才反应过来,原来是爸爸在说话,我抬头一看,果然到放风筝的地方了。我拿起我五颜六色的风筝飞奔过去。
哇!放风筝的人真多,真是人山人海。有的小孩在一个人使劲地跑,想让自己的风筝快快地飞上蓝天;有的三五成群地放风筝;有的老人拿专用的放风筝的工具坐在各自的小木椅上切磋武艺。可热闹了!
我拿出我的彩虹风筝开始放,我把风筝使劲地扔向天空,然后飞快地奔跑起来。原本飞上蓝天的风筝,一下子从天而降,掉落了下来。我不甘心,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风筝放上了瓦蓝瓦蓝的天空,万万没想到,风筝又掉下来了,而且掉入了江中,我赶紧把它拉了上来。但是它已经打湿了,飞不了了。幸好我早有准备,带了两个风筝,准备开始放第二个。这次,我找来了爸爸一起放,在我们的合作之下,风筝终于飞上了天空。这时,风筝开始了聚会,千姿百态的风筝在空中飞翔,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其实,放风筝放飞的并不是风筝,而是梦想、快乐和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