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青桑绿树,莺飞燕舞;碧绿如丝,平铺十里湖光。闭上眼,便可小楫轻舟,梦入芙蓉城。
艄公的号子划破了黎明的寂静,也化开了江南氤氲的水气,潺潺的流水声夹着船娘吴侬软语的小调,弥漫在青石板的角落。远处隐隐传来几声流莺的啼叫,嘤嘤成韵;水中的鱼儿欢快地嬉戏着。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盎然的春色。
粉墙黛瓦,流水人家,这是江南独特的典雅与妩媚。走在古镇悠长的青石板上,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温柔的阳光从轻轻翘起的檐角穿过,洒在斑驳的墙面上,似乎在向我们述说着江南那古老而悠远的往事。漫步于江南的乡野,不经意间,发现灰黄的枯草下、光秃的树枝上那枚新萌的绿。湿润的空气中,已能隐隐闻到一丝馨香的春的气息了。菜地边,刚绿的春笋像阳光射穿僵死的云层,像琴声飞出残破的窗口,一株株鲜活而刚劲地从腐朽的泥土中探出头来。
江南的春雨总是那么撩人,来的那么悄悄然,在我们没有感知的夜里偷偷地落下。昌黎先生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细雨中的江南正是有着这样一种说不出的意境。手撑一柄油纸伞,耳边响起了淅淅沥沥的雨声。雨点沙沙地打在屋檐上,滴落在河面上,溅起一个个涟漪。青石街的两旁不知何时冒出了几株鲜绿的小草,为这朦胧的烟雨增添了些别样的色彩。
江南的祖祖辈辈为这美好的春色所陶醉,纷纷留下了对春色的赞美与吟唱:“吴姬荡桨去入城,细雨小寒生绿纱。”“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江南的四季,我独爱春。
夜里,有些许淡淡的凉意,蜷缩在温暖的被窝里打开书卷,这盎然的春色还藏在清丽怡人、疏淡雅致的诗词歌赋里。她在“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中;在“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中;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中。
江南,一支永远唱不完的曲,让我细细品味她的如诗如画和似水流年。
今年十月,我经历一次让我难忘的旅行。那一次,我去了南京博物院,看到了很多有趣的东西。
进入博物院之前,妈妈先去给我租了一个讲解器——一个耳机和一个像遥控器一样的东西。我戴上耳机,仔细观察了一下“遥控器”,上面除了数字按钮,还“暂停”“继续”“回放”,正研究着,我们就走到博物馆里面了,耳机里传来一段参观博物馆的注意事项。
博物馆里又分为很多个馆,有历史馆,数字馆,民国馆还有没有开放的艺术馆。
我们先来到历史馆,里面有人类很久很久以前用来捕杀猎物和农耕时用的工具,也有在生活中用到的各种各样的器皿。随着时间的推移,工具的材料从石器的到陶器的再到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也从一开始的粗糙,让人看不出是个什么,然后到越来越精细,最终成为让人感叹的巧夺天工的工艺品。其中我觉得最神奇的是一盏灯,它是东汉时期的错银铜牛灯。铜牛灯由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组成,他的样子是一头俯首站立,双角上耸的黄牛。牛的肚子是中空的,里面装水。牛背上是一个圆柱形的灯,灯的上方有个烟管弯曲着通到牛头顶上。这样,灯在燃烧时产生的烟就通到了牛肚子里。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古代的人就有如此厉害的环保意识了啊,真了不起!
漫长的“历史”已经过去了,我们来到了数字馆。看了这名字,我以为里面展示的是数字,其实,里面有各种各样电子产品,跟我以为的数字毫无关系。里面有三个好玩的东西,一个是可以用手臂控制屏幕里的人躲开火球的机器;一个是照出绿色光的机器,这道光正好照在一面能动的镜子上,拨动镜子,就可以把光线折射到馆里的各个角落;另外一个是非常大的屏幕,可以让大家在上面做“找不同”的游戏。
最后,我们到了民国馆。整个馆是一个民国时期的街道的模样。有那时候的电影院,茶馆,还有很多那时候的美食。这个馆是妈妈喜欢的,拉着我拍来拍去拍了好些照片。然后我们买了些妈妈小时候吃过的零食,就出来了。
从博物馆离开的时候,我们看到一队队的学生在集合。妈妈说,南京的学生真累啊。我想,如果让我每个星期都能去参观这样的博物馆,我睡觉的时候都要笑出声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