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事,说来奇怪,那便是我的饮食习惯。身为地地道道的南方人,我却极喜欢吃面食等具有北方特色的食物,而到了中秋,我仍打算这样做。
说到中秋,我就会想出几个词汇:玉兔、嫦娥、月亮、广寒宫。这一次的中秋节,我决定做一种面食——“兔馒头”。首先,要把面粉倒入盆中,加上适量的泡打粉和水就可以和面了。把面和好后,再静置一到两个小时,让面粉发酵。然后,将蒸锅加一些水,放入蒸格,当水烧开时就可以蒸兔馒头吃了。如果觉得面团粘手,可以抹一些猪油在手心上,先揪起一小坨面团,把它揉成椭圆形,然后把大拇指和食指放在面团中间,搓成沙漏状,把上面的“头”捏出两个长长的兔耳朵,最后放到蒸锅上面,全部做完时,再盖上盖子,等待大约十五分钟,兔馒头就蒸好了。
蒸好的兔馒头,又白、又香、又甜。那白倒是应了“玉兔”一说,那香好似要勾出你肚中的馋虫,而那甜,就如同在面中掺合了些许白糖,让你口水直流。刚做好的兔馒头还冒着热气——烫着呢!但它的模样又十分吸引人,让你忍不住想咬上一口。内心挣扎一番,终是忍不住偷偷摸摸地分下一块,放入口中品尝。嗯,还可以!入口回甜!一块吃完了,还想吃上一块儿……所以,明明做了很多的兔馒头,端上饭桌时,已经寥寥无几。
每年中秋,我们都会做兔馒头,吃在嘴里甜在心里,要说什么味儿的馒头最美味,那便是“家的味道”了。
世界上,水值得珍惜,时间值得珍惜,自然资源值得珍惜,但是,最值得珍惜的是:上天赐予我们的亲人。珍惜她的每一个笑脸,珍惜她的每一个表情,更要珍惜她和你相处的时间,不要到失去时才知珍惜。
我的奶奶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她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是一个文盲,是一个很有礼貌的人。我很爱她,因为我知道珍惜,知道时间一去不复返。
在我小的时候,她教我从一数到十,从十数到一百,教我一些简单的文字,教我怎样做人。最多的是规矩礼节,因为她想让我以后走出家门,步入社会时不给我们王家丢脸,在人生中,会遇到很多导师,但她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她为我付出太多,如果没有他,便没有我,在我的记忆中,她是一个体弱多病的人,在她晚年时得了癌症,但她很自信,天天都无忧无虑。在我二年级的某一天,她的病情严重了,几天后,她离开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去了一个充满宁静,五彩缤纷的世界——天堂。那时虽然我不懂事,但我知道她要离开我们,再也无法见面了,我十分伤心,我使劲地哭,希望她被我感动就不走了,但是她依然走了。如果可以赐予生命,我愿意把我的生命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给她。希望她能陪伴我成长,让我的童年更丰富。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我想问奶奶:“奶奶,您的天空有您爱吃的蛋糕吗?那里宁静吗?是否又找到了一些朋友与您‘吹牛’?我想您了,您的孙女会永远地爱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