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书,乃枯燥之物,为何要如此重视?只不若几张纸,何来如此多的高谈阔论?”我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阅一人,从样貌至品行,由表及里。其二者,最为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在。多读书,能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内在气质。”
我愿与书为友,也想与书为友。
我喜欢在清晨的花园里读书,露珠还挂在叶尖上,欲落还留,一阵细雨过后,微风中夹杂着泥土的清香与雨水的湿润扑面而来。大地经过细雨的抚摸,一片生机。喜欢坐在凉亭中,手捧着收藏已久的书,细细品味,想作者所感,悟自己所悟。喜欢与三两好友,同坐一起,分享着自己所爱的书籍、诗句,再来一个成语接龙、飞花令便是再好不过。一天不过二十四小时,我总想着时时刻刻都与书为伴,贪婪地汲取书中的养分。
书,无言,却给我带来数不尽的宝物。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那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我不禁敬佩,世间竟有如此钢铁不屈的人,此乃真英雄也;我爱极了《追风筝的人》中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阿富汗,有欢笑,有快乐,有背叛也有救赎,我读到了哈桑的忠心与阿米尔的后悔;我也读过《我在未来等你》,提前领略了十七岁的美好。无论是外国名著抑或大家认为的枯燥的文言文,我都喜欢去接触,去了解。书籍充实了我、丰富了我,让我不再是个“表面书生”,让我也能够“满腹经纶”,也能够在他人高谈阔论时展现自己的风采。
在我看来,没有书籍的人生才是枯燥乏味的。黄鲁直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它带来的是心灵的成长。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营养,尤其是精神上的营养,而书就是我们精神世界最大的精神食粮,它能给我们源源不断的财富。我很喜欢一句话“你以后的气质里,一定隐藏着你看过什么书,经历过什么事。”
生活里如果没有了书籍,就好像小草没有了阳光的温暖;智慧里如果没有了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与书为友,便是我最大的满足。
雨,总是那样的让人捉摸不透。她与风形影相随,风来雨落,时而优雅,时而狂放。
夜里,一阵东风悄然而至,唤醒了万物,当然,也包括春雨。沉睡了一个冬季的她,似乎有点儿羞涩,雨丝细细密密的,很是轻柔。雨量不大,可就是这一点儿,却让大地从寒冷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她像极了母亲温软的手,轻轻抚摸一下,便把草啊、花啊、树啊全都唤醒了。她又像一位神奇的画家,稍一点染,小草便褪去了暗黄,披上了一件绿油油的外衣。偶尔几滴雨珠流连于草叶间,摸起来湿漉漉的,那是春雨送给草最柔情的吻。花儿此时也变成了雨的宠儿,红艳艳、粉嫩嫩的一片一片,斑斓多姿。远处的树枝抽出了黄绿色的新芽,就连树干也酥软在这场柔润的春雨中。
夏天,火红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远远望去,地面白茫茫一片。大地需要一场雨,可夏雨却似乎在和他躲猫猫,欲下又止。终于,在风与雷的千呼万唤中,夏天的雨来了!它像一头粗犷的狮子,在空中嘶吼着,捶打着。可人们并不畏惧,因为,他们等这场甘霖,已经等得太久太久了。在这场期待已久的夏雨中,树变得更加挺拔了,草变得更坚强了,花也不再弱不禁风。如果说,春雨滋养了万物,给予了万物以生命,那么夏雨便是教会了它们无所畏惧的不屈精神。
在一片金黄的秋天,雨似乎收敛起自己的锋芒,成了陪衬,不常出来了。但是,忙碌了两季的田野,好不容易迎来了短暂的休整。倘若秋天没有雨,岂不单调?你瞧,远处那座矮矮的小山包,渐渐被雾气所包围,那是雨在酝酿,在发酵。不多时,淅淅沥沥的雨携着清冷的风,从山的那头款款而来,滴落在田野里,石头边,野草间。一场秋雨一场寒,雨来了,秋,也该走了。
冬天的雨,算是稀奇物了。北风呼啸,寒冬本已刺骨,再加点雨,就更是冷得渗人了。冰凉的雨,连成一条银项链,一圈又一圈,重重叠叠的,落在瓦上,飘在身上,直叫人打寒颤。可就是这样的一场冷雨,人们才得以在忙碌的日子里,有些片刻与家人欢聚的悠闲。屋外冷雨不断,屋内却暖意融融,笑声不绝。
四季的雨,各有特色,各具情态。但无论是温柔的春雨,还是热情的夏雨,抑或清冷的秋雨和刺骨的冬雨,我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