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虽是一件小事,但令我感动。
那一天下午,放学后,我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只见一道闪电,随即一阵雷鸣声伴着朵朵乌云和黄豆大的雨点,一下子覆盖了原本情空万里的蓝天。雷阵雨来了。
雨越来越大,黄豆大的雨点疯狂地向我砸来。转眼间,我就成了一只“落汤鸡”。
我失魂落魄地往前跑,一边跑一边喃喃到:“该死的天气,刚才太阳大得很,怎么一声不吭下起大雨来了呢?我被淋成这幅模样,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落汤鸡’,这样不仅会感冒,作业湿了还要挨妈妈和老师的批评呢!不行,我得找个地方避避雨。”
我冒着大雨,走到一个拐角,见那里有个报亭,报亭下有个正在看报的老人。我想:就去那儿避雨了,于是我走了过去。
走到报亭,我却发现那“避雨所”的空间真小,只有一个半人的地方。现在老人已经占了一个人的空间,我的情形就显得尴尬:我要么半个身体在里面,半个身体在外面;要么一个头和半个身子在里面,一大半个身体在外面;要么一大半个身体在里面,一个头和一小半身体在外面……总之,不能全身避到雨。
老人见我狼狈的样子,说:“小伙子,你想避雨吗?”我点了点头。“那你待在这吧,我换个地方。”说完,老人放下报纸,拄着拐杖,冒着大雨蹒跚而去。
我在“避雨所”里站着,身上湿漉漉的,心里却暖融融的。
雷阵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不一会儿,温暖的太阳又出现了,而那个老人又在我心中出现了……
在我一到五年级的学习生涯中,读过许多文章,但是有一篇却让我记忆深刻,它就是——《地震中的父与子》。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任何人的劝阻,历经了38个小时辛苦挖掘,并且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终于在废墟里救出儿子和十四个同学的事。文章歌颂了伟大的父爱。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文中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而文中的几个片段更令我感动:“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再来阻挡他”。从这里我可以体会到这位父亲执着的信念以及父救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而“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中充分描写了父亲救儿子时的外貌,神态,从而也让人体会到这位父亲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对儿子的承诺十分遵守,也体现出这是一位信守诺言,坚韧不拔,有责任感的父亲。
我们都知道,在灾难面前,人类是弱小的,但是这位父亲却不畏艰险,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救自己的儿子,这可都是源于他经常对儿子说的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仔细想想,在我的生活当中,我的父亲也是这样的,每天晚上他已经足够疲惫,可每天早上他都顶着沉沉的睡意,坚持送我上学,我也劝说过他,可是他却常常对我说:“你的未来比我的身体更加重要。”每次听到这句话,我便会从心里感叹到:父爱是多么的伟大啊!
母爱是慈祥的,而父爱则不太善于表达,常常会使我们不理解他,但是在危难来临的时候,父亲总会挺身而出,这种父爱的力量是任何东西都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