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是鱼米之乡。富饶的田野在四季中是变化多端的。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小草萌发,花儿开放,动物们渐渐爬出了洞,柳树上当然也冒出了嫩绿叶芽,田野里就更热闹了。农民们在田野中种下种子。真是忙忙碌碌的春天!小鸟看了心中很不是滋味,大声高歌了起来,优美的旋律响彻云霄。这就是真正的春天!
夏天,知了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那一声声“知了”包含着一种夏天独有的乐曲,这可比鸟儿的叫声有趣多了。水稻给谁中洒下了一片绿意。青蛙在荷叶上“呱,呱”叫着,仿佛在说:“夏天到了”这就是真正的夏天。
秋天,是丰收的时节,小麦弯着腰,结出了种子,齐刷刷的麦芒像一个乐谱上的乐符;萝卜花挽掉了花儿。秋天的稻子为大地换上了那金黄色的衣服。一眼望去金色绿色覆盖了整个田野。这就是秋天!
冬天,白雪飘飞,雪花在光秃秃的枯枝上下落,落在灰色的大地上。雪,给那已经“工作”了三个季节的田野换上银装,让那些四处飞舞的雪花成为胖乎乎的雪人。那已经冬眠的小动物们正在安静的渡过冬天那漫长的时光,等待春天。这就是真正的冬天。
四季的田野,表达出了一样的美。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新中国已经成立70年了。爷爷一直说这70年,在历史长河里是短短一瞬,但对我们家来说,却是翻天覆地的70年。
曾经听爷爷奶奶讲过他们小时候的故事。也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候的生活,真的是物质生活匮乏,即使生活在城市,一星期一小荤也是不错的了。在星期天,当我们的曾祖辈把一小盆有一点点荤腥的炒菜端上来时,肯定是“引无数筷子竞折腰”,用老苏州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眼睛像闪电,筷子像雨点”,三五分钟后,哪怕是沾了一点点肉味儿的筷子,都被抿干净了。更别说像奶奶那样的农村了,不到过节,休想闻到肉味儿。
1987年以前,爷爷奶奶在青海工作,出行全靠“11路”,读到这里,你肯定要问了:这11路公交车怎么这么神奇呢?哪里都能去呢。其实啊,这“11路”并不是公交车,而是人们对走路的两条腿的戏称。幸好那时候城市不太大,上班路也不太远。可自从1987年调回苏州了以后,距离较远,所以托人买来了“飞鸽牌”和“永久牌”自行车各一辆。从此有了代步工具。但那时还需凭票供应,后来可以自由买卖了,爸爸又有了“阿米尼”自行车。再往后,家里也有了汽车。
爷爷他们刚调回苏州时,与太爷爷太奶奶住在一起,三代六人挤在一起。那景象真是“进门就上床,下了床就出门”。直到九十年代末爷爷奶奶才在虹桥小区买了一套九十多平米的房子,一家四口单独居住。过了几年又改善住房,搬到了一处面积更大、景色秀丽宜人的房子。
即使到了爸爸妈妈小的时候,衣服上打补丁也是常事,更别说爷爷奶奶的时候了。
大家再来看看现在的生活吧!吃得饱穿得暖早已成为了现实。季季有新衣穿。不说那些太奢侈的,但又有那个同学没有去过肯德基、必胜客和星巴克呢?而且很多同学都住上了大房子,坐上了私家车。
哇,爷爷、爸爸和我的童年生活,差别好大啊!事实上,大家对比一下中国历史几千年的发展,就会发现最近几十年的发展是真正的“高铁速度”,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那些为新中国建立打地基的先辈们,而我最欣赏的则是邓小平爷爷,因为,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速度更上一层楼,达到了中国发展的历史顶峰,并且还在加速,令人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