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网

我的家乡变了作文500字

admin 三年级作文 2023-09-21 189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我才上幼儿园,我跟随爸爸妈妈第一次回老家马屯村,金黄色的稻田卷起波浪,亲爱的太姥姥,您的重孙子回来看望您了!

进了大门,我一看,这哪是什么房子呀:石头做的墙,土和茅草做的房子。进了家门,太姥姥带着我参观了房间,我一看,小屏幕的电视机,连机顶盒都特别落后。吃的食物也是很简单,稀粥,没有肉。不过我恰巧碰上了赶大集的日子,心想:集上一定有我喜欢的东西了吧?我跟随着老姥爷去赶集,一路上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集上没有什么好的商品,杂乱地摊在地上叫卖,更别提超市、广场、邮局、银行了。我大失所望。

后来,我上四年级了,我又跟着妈妈回马屯老家,成片的玉米地泛着金黄色的光,亲爱的太姥姥,您的重孙子又回来看望您了!

进了大门,我一看,这变化也太大了吧:破旧的石墙变成了漂亮的砖墙,土做的房屋变成了漂亮的小平房。进了家门,我再一看,小小的电视机变成了60寸液晶大电视,而且还拥有回放的功能。我们全家人吃上了一大桌丰富的饭菜:不仅有新鲜的蔬菜,还有鱼和肉呢!第二天又碰上了赶大集的日子,我又跟着老姥爷去赶集,这次走的路也由破旧的土路变成了干净的柏油马路。集上的东西玲琅满目,还有几家超市开业了呢!我高兴地又蹦又跳,买了好几件喜欢的小玩意。

啊!改革开放给大家插上了翅膀,让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变得更现代化了,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富裕了。

胡同,是北京文化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到了北京,自是要好好去走一走胡同。北京多的是胡同,它们藏身在闹市中,在一座座高楼大厦的背后,它们悠长的影子延伸着。北京可真是一座不一样的城!

想象中的北京胡同,是静谧、整洁、和谐和安详的,可是傍晚时分刚到一条胡同,我看到的却是一副热闹的景象:夕阳西下,天边的最后一抹霞光,照在各家各户的四合院上,一点点的金色光斑镶嵌在胡同里的一片片青砖灰瓦上,使胡同马上看起来熠熠生辉。那青青的石板就这样一声不响地躺在家家户户的门槛前,上面还印着些许年轮的痕迹。人们都搬出了藤椅,坐在胡同里攀谈。两个老人家坐在木桌前,摆一个棋盘,拿一副象棋,便能大战个几十回合。旁边更是饶了一大圈围观的人,大家都顾不上什么“观棋不语”了,你一言我一语的来“支招”,胡同里不时传来老人们议论的声音。还有几家的小孩儿,聚在一起看人家做棉花糖,或是冰糖葫芦,手中紧紧攥着几张钞票,脸上流露出急不可耐的神情,似乎恨不得自己也加入到做小吃的行列中。也有几家妇女,倚在四合院的墙上,悠闲地拉着家常。难怪不少当地人都说:北京城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桑,老北京的味道全都汇集在胡同里了。

对北京的胡同,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家家户户四合院的门。现在的城市里,大多都以小区的防盗门加自家门口的两扇大铁门为标配,让人觉得城市的几分冰冷。而胡同却不一样,家家户户都只有门楼处的一个大门,从门里一眼就能望到四合院的内景。没有冰冷钢铁的困囿,但是胡同的人们却担心治安问题。胡同口戴着红袖章巡逻的老伯伯总是给人一种安全感,街坊邻里的相互守望更是胜过最牢固的防盗门。“远亲不如近邻”,胡同就像一条纽带,把街坊们牢牢的系在一起了。胡同里的孩子们一起去上学,周末一起在胡同里奔跑;老人们坐在一起聊天,看报纸,回忆着当初的往事。妇女们也围在一起,说些家庭里里外外的琐碎小事。这都是老北京城里的邻里情啊,胡同把大家连接在一起。“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似牛毛”,千千万万的胡同,连接成了北京城的文化脉络。

而这,或许就是北京胡同的独特魅力吧。

在胡同里转了半天,发现如今的胡同身上留有不少岁月的痕迹:凹凸不平的青石板积着水,四合院的铁锁也锈迹斑斑。听胡同里的老人家说,胡同确实是在一步步衰落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搬到公寓里,而出售了自己世代居住的四合院。有些胡同的四合院已经从住人的院落变成了民宿或文物了。胡同的热闹还能维持多久,谁也说不准。许多老北京在呼吁:多留些胡同给后代吧!但事实却是,胡同正一步步被城市的繁华所吞噬。有人说,这很正常啊,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因为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

但是,城市的发展必然要以新建筑的产生和旧建筑的消亡为代价吗?胡同不仅保存着北京的历史记忆,更应该代表着北京的文化个性。如果没有了胡同,没有了红墙,北京还是北京吗?漫步京城,探寻胡同中的一砖一瓦,就像细细品味北京的百科全书,这本书里记载着这个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心灵状态和内在的文化精神。

好好爱护这些幸存的胡同吧,它们可以留住城市里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