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字太难看了,能不能写好点啊?”
在我上小学之后,最常听见的就是这句话了。的确,我的字是很丑,歪歪斜斜,乱得不成样子,我自己都觉得难看。
每当有同学经过我的桌边时,都会因嫌弃我的字而叫出声来。每当老师看见我的字时,也会不由自主地皱起眉头。妈妈为了让我练好字,专门到各大书店去买字帖让我写,而我的字却还是一如既往地难看。为此我感到十分苦恼。到最后,我对我自己的字已经感到绝望了,也就不再下什么功夫了。
然而,这一切在我上三年级时都改变了。
那是开学的第二天,我正在家里做作业。突然,门铃响了,我开门一看,是刘老师,她是我的新班主任,我们之间并不是太熟。刘老师,我惊讶地问:“你来我家干吗?”“当然是教你练字啊,字写成这样,可是不行的哟。”她拿出我的作业,笑着说。这……我听到这里,脸刷的一下红了,刘老师不由分说地把我推进房间。接着,她拿起我的手教我如何握笔。她告诉我,握笔要握紧,不能握得离笔尖太近,也不能太远。她开始为我滔滔不绝地讲解起来。临走时,她对我说,从今天起我每天都会来,不要偷懒,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把字练好的。
她果然来了,每天下午都准时出现在我家门口。刘老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一笔一划地教我练字。
终于,我的字开始慢慢变得好快,美观。同学们也不再投来异样的目光。因此,我开始充满信心,相信我一定能练好字。在期末的书法比赛中,我得到了全年级第一。获奖时,我激动地留下了眼泪。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事在人为,只要你不懈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花开一季,亘古留香;执笔一段,青丝成往。
浮世三千,或许相遇,才是最美好的幸运。
——题记
忙碌的生活从不停下它的步伐,偶有闲暇时刻,只是怀念那杯外婆亲手煮的茶,和那暖人心亦醉人心的茶香。
外婆的茶是自己亲手制成的。小时候回家,常见外婆忙于制茶,我虽不钻研于此,却也略知一二。采茶、晾茶、走水、浪茶、炒茶、揉捻、捡枝、烘干……普普通通的茶叶,是时间的沉淀,更是匠心的凝结。
然而,真正费心的,是煮茶。一杯好茶,不仅是茶叶,取水更是要讲究。平常的白水,激不出茶香;唯有山泉,才能诱出茶最本质的韵味。
温杯洗茶,外婆做得细致认真。茶叶得水的滋润,渐渐柔软舒展,轻轻舞动,浅浅的橙色晕染着一壶碧泉,渐成明黄。
茶香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浓郁起来,不久,便飘满了整个屋子。
小时候我不懂茶韵,只是闻着香味想喝罢了。外婆总是笑着轻轻点一下我的额头,递来一杯茶。当时只觉好喝,却不知如何品茶,每每想再讨一杯时,外婆就摇头拒绝了:“心若动,茶便是饮品;心若静,茶便为境界。”外婆凑着杯沿抿上一口,又好似感慨一般道:“水离了茶,终是浅白;茶无了水,就只成空谈……两者能够相遇,可谓幸运呐!”
我不理解外婆的话,却眼馋那杯茶,之后也就学聪明了,不再一口饮尽,而是小抿一口,含在嘴里过一会儿才咽下。时间长了,倒也能品出一些茶的醇香来。
一千多年来,中国人在一杯茶中感悟着人生。唐朝人煎茶,宋朝人创造了点注的喝法,明朝人一改吃茶的传统,品味到茶叶泡水的清香。
生普的苦香,熟普的醇厚,绿茶的清淡,花茶的芬芳,红茶的馥郁,无不令人陶醉。
可惜的是,如今再想喝到这样一杯茶,难了。
外婆逝世之后,我也喝过不少的茶,却再没有一杯带着熟悉的清香。外婆的那一杯茶,似乎仅存于回忆中了。
我放下茶杯,口中泛着苦涩的茶久久都没有咽下。
望着手中一如当初精致的瓷杯,我突然懂了什么。能与外婆相识,能与那杯茶相遇,不知是我人生中多大的幸运!
茶是水与茶叶的幸运,也是我与外婆的幸运。我不懂茶,只知道那每一个品茶的寂静午后,都是一个美好的小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