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然被岁月点染了华发,那些年的神交,那些年的好时光,仍不能忘。
初闻。缘起
据轶闻载,杜甫初识李白此人,是在一日的午后。阳光晴朗,清风宜人。那时,杜甫是位家境殷实的小少爷,李白是各地酒馆的常客,甚是落魄。杜少爷一见李白,便惊为天人。见其酒入豪肠,笔落诗成;绣口一吐,剑气三分的豪迈旷达,更是推崇不已暗暗下定决心:我也要成为像他一样的人,一位潇洒的诗人。那年,杜甫17岁,李白28岁。
此虽是名人轶事,无从证实,却又实实在在的刻画了仙圣二人的缘起。那一见的惊艳,恐怕是文学史上最美的邂逅了。李白那豪放的身影,在杜甫的心间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也沉淀了美丽的故事。
终见。畅游
天宝年三次相见的缘,使李白和杜甫在山水间相遇了。那时李白因“龙巾拭吐,御手调羹”的佯狂已是天下扬名,老前辈称他为“诗仙”,便佯狂更甚。离开圣前的翰林院,漫游山水,而此时,杜甫仍在诗坛默默无闻。
二人惺惺相惜。他们经常举杯畅饮,狂歌山野,携手同游,谈诗论文,议论时事,两人谈得非常投机,再加上又都是酒国中人,欢饮达旦中各显出一番天真来。杜甫有诗云“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二人共享山水,哪怕只是短短三次的相会,也无法掩盖这时光的美好。
神交。相惜
或许是天公不作美吧,拆散了俞伯牙和钟子期,又分隔了李杜二人。除了短暂的相遇,其他的时光都是远远地神交。而遍翻杜甫诗集,有二十余首与李白相关。
当春日闲暇时,杜甫忆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当他回忆起李白的飘然欲仙,卓尔不群,便深深地陷入了回忆。
当李白遇到挫折时,杜甫不忍:“斯人独憔悴”。他与李白的情,从来不只是锦上添花,更有的是雪中送炭之情。
当天宝十五载,李白卷入永王叛乱时,杜甫愤然执笔:“世人皆欲杀,吾亦独怜才”正可谓是患难见真情。杜甫对李白的情,无疑是最为纯正的情:为你,与世人敌,无妨。
春树暮云,天南海北,挡不住这神交之美,相惜之爱。
这友谊,这诗情,那张扬不羁的仙,这深情款款的圣,诗坛永盛不衰的双子星,共度盛唐这美好时光。
同学们安静地正在教室里做着作业。忽然,桌椅、窗户、黑板……教室里的一切都摇晃起来。“糟了!发生地震了!”不知谁喊了起来。
老师连忙说:“大家都听我指挥!快点躲在桌子底下!”同学们放下笔,把椅子推开,急急忙忙地蹲下。老师环视了一下教室,还有一个男孩没蹲下,在那里嘻嘻哈哈,没把地震当回事。老师看了,顿时气急败坏,三步并作两步地走过去,差点被天花板上掉下来的砖砸到,拉着他的手说:“不要命啦?!快点蹲下!”看着他蹲下了,再检查一下教室里的同学,老师才回到讲台躲在讲台桌下。
我躲在桌下,双手抓紧桌腿,冷汗一滴滴往下落,鼻子酸溜溜的。我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十分着急:哎呀!怎么办呀?我小小年纪还没活够呢!我还没见家人最后一面呢!还有很多事情等我做呢!而我却要……哎!于是,我双手并拢,闭着眼睛,嘴里念叨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过了一会儿,地震停了,老师从进台桌底下站起来,大声说道:“抓紧时间,班长在前面带头,排成两列纵队,把大家带到操场!”说着,她指挥大家井然有序地走出教室门口。同学们半蹲着身子,双手抱头一个个从教室里走了出来。走廊上十分拥挤,女生边走边哭泣,男生在议论纷纷,人群好似奔腾喧嚣的大河。许多男生拼命向前挤走。老师看了,大声令下:“谁再挤,就把他留在这被砸死!都安静!”顿时,同学们不再拥挤,不再喧哗。老师跟在最后面,保护大家安全。
没一会儿,地震又来了,窗户“咔吱咔吱”响。老师叫大家远离窗户,靠右边走,可是人太多,有些人只好靠左边走。老师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走过去,用身体挡着窗户。窗户碎了,玻璃砸到老师后背,可是老师却咬着牙,忍着疼痛,依然挡在那里。
走到楼梯口,楼梯震动得越厉害了,同学们就越慌,越急。突然,“啊”的一声,我转头看去,一位女生摔下了楼梯,她的膝盖破了,豆大的眼泪往下落,被挤在里面。这时,老师走了过去,伸出她的大手把女生扶起来,背起她迈着沉重的步伐向前走。我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那里。
到了操场,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蹲着,我清晰地看到,老师后背的衣服湿透了,背上有许多伤痕。我们安全了,我不禁感叹道:“老师,您是多么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