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草,一种平凡至极的卑微的植物,却仍坚强地活在这世上,不论是田地间、石缝中、还是花坛里,随处可见野草的身影,仿佛其无处不在。
虽然生命卑微,但生命力却分外顽强,只需春雨泔淋,不论何处,你都能应景生长。为烧不尽你,风吹不断你,人踩不平你,你如山间岩石一般坚强,你的生命力堪称奇迹,世间无一物可及。
不仅意志坚强,你更是阳光开朗,悠然自在。春天的时候,你一身青绿,格外亮眼,格外美丽动人。若是春日里少了你,鲜花显得单调、大树显得孤独、蓝天少了陪衬、日子少了生机。其实你并不平凡,只是你很是谦虚,很是默默无闻罢了。要知道,世间若是少了你,生机不再,风光不再,你才是那最最朴实无华的而又美丽动人的景。
说实话,我愿做一株野草,用有限的生命展示出无限的生机;用有限的光阴展示出无尽的美丽;像你一样,用最朴实的一面去面对生活。我愿像一棵野草一般无忧无虑,我要像你学习默默地付出——我从你的身上,真正领悟到了默默无闻地付出,为一切光景作铺垫,尽管人们欣赏的往往不会是像我们这样的野草,而是五彩缤纷的鲜花或是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但是作为一棵草,我们为何要顾虑别人的看法呢?
其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你这样的“野草”,他们默默无闻地工作、付出着,却不怎么会有人去想到他们。就像交警一般,他们常年起早摸黑、日晒雨淋,特别是到了大冷天,雪花飘飘、寒风啸啸的时候,仍坚守在岗位上为城市交通勤于指挥,努力工作着,可又有多少人记得他们的付出呢?我相信没有多少吧!然而没了他们,城市交通不就乱了套了么?这大概也是野草的精神吧!
啊,野草,你如此顽强、如此朴实、如此勤奋,难道不值得于我们学习么?难道我们不应该敬佩于野草宝贵的品质么?野草,你真是人间少有的精神模范呀!
“她有一双温柔的眼,为人母,慈爱地注视孩子,为人子女,关怀地注视父母;她有一颗细致的心,感受大千世界极致细微之处,寻找常人不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笔,却一针见血道破世事百态。”
读龙应台的文章就像是品一杯咖啡——初尝,一股苦涩留于口腔;过后回味,香味浓醇,而令人留念。第一次对她的了解是关于她的《目送》一文,初读只觉得内容着实生涩难懂,与我的生活相距甚远,于是便将它置于一旁。这个寒假又重新将它取出,细读后忽然觉得豁然开朗,感同身受。书中,满满的都是她对于人生的感悟。其中龙应台将对亲人真挚而又复杂的情感表达得十分真实。
全书中,对人影响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著,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句话是整本书中,使人感触最深的一句,而我对其的理解可能就过于简单——不同年代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父母子女共行于一条大道,在大道上父母与子女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但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跟随命运的安排走向属于自己的那条路。“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那现在我们力所能及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爱给他们,不要远远地望着他们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龙应台将这本书写的如此细腻、真实、感人,同时充满哲理,好像每一段话,每一件事,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也都曾或多或少经历过;似乎每个人都能在这找到自己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曾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对自己生活的回顾和反省,到不如说是映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映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那就是爱。
全文的感情色彩可能有些压抑,但语言却十分真诚,从朴素的字里行间,每个人总能或多或少悟出些道理。如今我们也生活在父母庇护的翅膀下生活,却未曾想过报答,小时候我们总自顾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险之路丝毫无艰险二字相伴,我们勇往直前的同时却忘了回头看看保护着我们的父母。当我们快要在社会中变得独立,在将来又会目送我们的孩子。或许真的像龙应台所说的那样,我们间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中行渐远——记得回头看看关心我们的人。
这本书自始而终,像是人生的一个轮回。将人间酸甜苦辣一一尝遍。父母对我们的爱无私,我们对父母的爱有限,有多少人真正能做到“你陪着我长大,我陪着你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