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没有绝望,只有想不通;人生没有尽头,只有看不透。
——题记
回忆儿时,当下课铃声叮叮当当的敲个不停时,一群群小伙伴宛如断了线的风筝,一窝蜂似的冲向了校门口的大梧桐树。
校门口就会聚集着许多的孩子,我也不例外,可当是我穷的连颗糖都吃不上,根本没有钱去买糖人,每次都坐在那看着一个个糖人吹好成型,散发出浓郁的香气,总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买个糖人。终于有一天吹糖人的老人疑惑了:“为什么你只在一旁看却不自己买一个呢?”我支支吾吾了半天,吹糖人的老人似乎明白了什么,捏了一个糖人送给了我,我开心极了,领走前我,不经意间回眸远望你的身影。
第二天,我又到这里来了,吹糖人的老人好奇的问我怎么又来了,我小声的询问老人是否能让我在这里打杂,老人答应了下来,以后每天放学我都来这里打杂,时间久了,便有了感情,在老人那里我也学会了许多的东西,不经意间回眸远望你的身影。
秋高气爽的清晨,我再次来到这个熟悉的摊位,老人已经不在这里了,也许是因为要回去找儿女了;也许是因为要去别的地方摆摊了吧,不经意间回眸远望你的身影,老人已经不在这里了。
回忆是示巴女王的宝盒,当我在不经意间回眸远望你的身影,宝盒徐徐打开,那里有阅历的翡翠、知识的钻石,还有与你在一起,那珍珠般的好时光……
晚春已至,千岛湖旁,微风荡漾。我仿佛又会到了过去。
在千岛湖边,小路上。每到这傍晚时分,路的拐弯处就会出现一个身影,又大又长的风衣披在单薄的身上,满是老茧的手上紧握着一支汉代的檀木毛笔。
你坐在湖边,任由麻雀的叫声在耳边穿,游弋,在湖上跳跃,或融入滚滚波涛,快乐的奔跑着。
毛笔在半生半熟的宣纸上摇摆,时而跌宕起伏,似游龙滑翔着,冲破云霄,最后,以细雨般的点睛之笔结尾。我也沉静之中,忘了一切。
那是一个檀木做的毛笔,色泽黝黑,笔头上的鹅毛长短不一。
我曾问你,这幅画叫什么,你也曾告诉过我,“这叫国画。”后来我又问你这幅国画画的是啥,你问我“想学吗。”我只是点了点头,你就教了一幅莲花。
回到家,我也只是会凑合地画了幅画,左一朵,右一朵。乱七八糟。于是我带着这幅“作品”,去你那询问技巧。你又仔细地教了一次,但这次你把所有浓缩成了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渐渐地我开始成功一朵,两朵……
经过一个多月的练习我渐渐学会这一幅作品,我开始在上面加上些自己的灵感,我记得那次你很高兴的拍拍了我的肩头说,“不错,不错,我的本领学来了一点。但你还是要继续努力。”
经过几个月的相处我们渐渐熟悉起来,我们常常在落日的余晖中讨论问题。
有天我再一次来到这里,前来请教我的问题。但却不见你的身影,只听到幽幽的声音响起,“我要回老家了,这里没有人懂得绘国画了。”随后,拿起檀木毛笔,画了最后一幅国画,“这就当做我们相识这几个月的礼物吧。”我打开一看正是那老爷爷最喜欢的汉代的檀木毛笔。
你径直走在路上。这时天上下起了细雨,惆怅,氤氲弥漫,似泪水。天空好似在为我们的分离所哭泣,雨水伴着脚步声慢慢散去。
你我虽不在一起,但你我心在一起,近在咫尺——远在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