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处处飘着果香,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年晚秋摘石榴的情景。
去年期末考试结束后,妈妈决定带我去金牛山摘石榴。早晨,第一束阳光射向大地,白云在蓝蓝的天空中飘来飘去,妈妈开着车载着我去金牛山。望着远方的蓝天白云,心里十分激动,仿佛已经在石榴林里了一般。
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金牛山。一出车门,一股清新还掺杂着石榴香的气息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放眼望去,两排整齐的农家院延伸到山上,石榴园里的石榴树挂满了红红的石榴,像灯笼,又像洋葱,一个个都笑开嘴,露出丰满的果实,仿佛在说:“快摘我呀,快摘我呀!”
在外面玩够了,便进入石榴园摘石榴,农夫给我和妈妈一人一个筐,一个像钳子一样的工具。我兴奋地跑到一个石榴树下,用工具朝石榴狠狠地敲了几下。石榴只是向下歪了一些,连一点痕迹都没有,我又用手拽,可石榴仿佛在这里安了家,只是露出一点折过的痕迹。我十分着急,千方百计它都无动于衷,正当我失去信心时,我想起了《论语》中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我想:对呀,我要学习别人是怎么摘的,我不就会了吗?于是,我冷静了下来,观察农夫是怎么摘的:只见他一只手挎着篮子,另一只手把工具上按了一下,“啪”工具上的刃弹开了,再轻轻向根上一剪,一个红石榴便入篮了。我恍然大悟,学着农夫的样子去做,果然,“啪”的一声,便剪掉了。我掌握了方法,见大石榴就剪,不久便摘了一篮子。妈妈见我摘了这么多,向我伸出了大拇指,我开心极了!
凉爽的秋风迎面扑来,石榴树上的石榴微微摇动,太阳散发着温暖的光芒,我十分开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看着眼前古诗词集,耳畔不自觉想起了结营仪式上的最后一首吟诵的诗。书上红、黑、蓝笔所标记的平声字、仄声字及批注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在古诗词这条道路上,我定要走得更远。
那是我初次接触到真正的吟诵。我们的老师是我国最后一位私塾老先生的学生。他将他毕生所学传授给了我们,“你们主要学习的是平江调,当然,其他的也会涉及到。现在我先读,你们可以试着听出那种韵味的,比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就是平江调。”那声音铿锵有力,停顿分明,时而短促,时而悠长。因平仄的不同音韵而被区别开来,那声音带着一股儿中国传统的味道,别有一番韵味。吟诵的声音有些像唱歌,又不是,每个字的调子都有各自不同的起伏变化,抑扬顿挫,好听极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普通话调,有点像说话的那种感觉,但也要加上调子。”老师亲身示范着讲解道。他左手持一把扇子,右手拿了一卷书,来回踱着步,就像古代教书先生那般。
自那以后,那声音就常在我耳畔,我因此与它结了缘。
如今,我在奋力备战古诗词竞赛。每当我读起一首诗时,不由自主地便会用平江调轻轻吟出来,那样的调子已深入我的大脑,挥之不去,甚至使我忘记了如何规规矩矩地用普通话朗诵,一不小心,朗诵出来的诗都带了那么一点点调子。有次我与父母一同去吃晚餐,意外地发现餐馆墙壁上写着一首诗,其第一句便牢牢抓住了我的双眼,“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我不禁微微张唇,吟诵了起来,那是我在那所学校学过吟诵后第一次尝试着自己吟诵,以那中国传统的曲调,初次感受那调子从我口中吐出的感觉,那是我吟诵入门的第一首诗。此时,老师那时而短促有力,时而悠长婉转,时而慷慨激昂的吟诵声源源不断地在我耳畔响起,像细长的溪流,像宽阔无垠的草原,像无边无际的沙漠,又像连绵起伏的群山,那声音仿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般,如滔滔江水般要将我裹挟。我就这样沉浸于古诗词的意境中轻轻吟诵了起来。
那天的吟诵好像与往日有些不同,更带来一种韵味,更为流畅,更是让我将诗词牢牢地刻在我的脑子里,猛地发觉,之前心不静,一心只顾找回调子,却忘了这平江调本身也是一种记诵诗词的好方法。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我心烦意乱之时,那声音又时常响起,仿佛是要抚平我那颗因急躁而乱跳的心,它自有一种安神的作用,不知为何,或许是因为我从中感受那种传统的韵味,或许是因为我仿佛听到了教书先生语重心长的文化引导,或许是因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折服,那声音竟常在我耳畔回响。
我想,那中国特有的声音,那传统的韵味必将经久不衰,留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中国传统文化一定能够深入人心,那中国传统曲调一定能够“声”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