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网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800字

admin 读后感 2023-09-21 155

一顶方帽,长长的胡须,一身简朴的衣服,双手拢在袖口里,这就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

孔子谦虚、大胆、聪明、好学、勤奋。他三岁就没了父亲,十七岁没了母亲,常人恐怕只能变得孤僻和冷酷,但是他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更加好学、勤奋,不懂就问。

孔子周游列国,希望在各国推行他的治国政策——“仁”。由于身处乱世,他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很多权贵嫉妒他的才能排挤他。经过一次次的碰壁,最终孔子回到了鲁国,专心从事教育事业。孔子一生历经磨难,然而他非常好学,终其一生从未停止过学习的脚步,即使自己已经成名,仍然“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学习,同时,为了推行自己的思想和治国之策,他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惜牺牲一切,直至暮年。这种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顽强拼搏、乐观向上的精神同样值得我们用心学习。

令我敬佩的还有孔子的谦虚,在故事《两小儿辩日》中就体现了出来,当时孔子听了两个小孩儿的话后,仔细想了又想,觉得两个孩子的话都很有道理,但他自己也不知道正确答案,于是,他没有不懂装懂,而是对两个孩子说“两位小朋友,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也不知道!你们让我回去想想吧!”孔子就是这样的谦虚,没有不懂装懂,他这样的好习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几个人能做到。这让我想起了他的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正因为这样,孔子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开阔了眼界,使自己变得更加博学,最终成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正是需要这种执着和坚持吗?但事实上,有些人做一件事,总是只要做了就行了,从来没有想过把一件事做精、做细,完全不去思考与挖掘事物的深层含意。生活中,缺少的就是能把一件事做精、做巧、做细的人,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能从中看出一个人将来的成功与否。如果一个人,对待任何事都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认真地对待每一件小事。这样的人,何愁不会成功呢?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给了我一次灵魂的洗礼,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本书给予我的教诲:“把小事做到极致,把小事做成经典。”我们要从身边做起,做好每一件事,做最好的自己!

在恬静的乡野,在喧闹的街道,在宁静的路边,总有一些小小的镜头,能令我们幡然醒悟,感动万分……

在小区旁边,每天早上都会有一个男孩在卖豆浆。他皮肤黝黑,个子并不高,瘦瘦小小的就像皮包骨头。时间久了,我才知道他每天三点起床,边磨豆浆边复习课文,然后到五点在走路去距离四5公里的学校。

一天早上,我到楼下买豆浆,发现他双眼布满血丝,还有黑眼圈,可能是临近周末的缘故吧,他用尽全身力气,推着碾子磨豆浆,一边抹,还一边用沙哑的声音吆喝:“卖豆浆,卖豆浆,现磨豆浆,可好喝了。”可是不管他怎么努力的叫唤,买豆浆的人却寥寥无几。

天空就像一个淘气的娃娃,前面还是阳光明媚,转眼间,下起了小雨,接着一道闪电划破天空,发出“轰隆隆”的巨响,伴着这巨响,雨也随之大了起来。突然,他拿出一把伞,把磨好的豆浆遮住,避免暴雨的“侵袭”。自己淋的浑身湿透。我一再劝他,让他回去,不然会感冒,而他还是站在那里,告诉我,他的父母经常出门在外,他想为父母分担,所以来这里卖豆浆,挣自己的学费。这时来了一位父子在旁边躲雨,不知是泪还是雨,从他的脸上淌了下来……

这个男孩的经历,让我心中为之一震,一种莫名的感觉涌上心头。是啊,这么多小小镜头穿在一起,才构成了我们多姿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