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就是那么一种奇妙的东西,你可以通过一件事情改变你对某种东西的情感,以另一种眼光去看待它,说不定也会改变对它的情感。
某个初秋的下午。本应该是个平静的一天,却不知道是哪样的波澜,激起的我们一家的争吵。哦,想起来了,大概还是人生支配权的问题。
自己的人生不应该自己支配吗?我说应该,但父母似乎不这么想,他们限制我的自由,限制我的时间,甚至限制我交友的权利,而这一切他们觉得是为了我好。
“你要多和那些成绩好的同学交朋友,那些整天贪图玩乐的你也最好离他们远一点。”
“凭什么我自己的朋友我自己做主,就因为你们是我的父母就能限制我的生活吗?”
“你这么大了应该也知道我们……我们是为了你好。”果然这句话就是他们为我做的种种事情的最佳理由。
“为我好,为我好就不要管我!”
“你……你还学会顶嘴了给我出去!”我低头不语,只是转身逃跑似的逃了出去。
初秋的天依旧很热,那时我很后悔跑出来,被这么晒着也是够受的。我无计可施,突然想到了河边。那有爷爷钓鱼的地方,很凉快。
就这么想着我又加快了脚步,本来就不平整的路面,在此时看来是真正的铬的慌,我一个不小心摔了个狗啃泥鞋里不知怎的还进了小石子,好像磨破了脚被夹到的地方也磕破了皮。
我很难受,从鞋里倒出石子,它貌似没有因为我的受伤而改变自己的形状。
我又气又恼,自己也,气它,气也没用,他又不会后悔,对吧?毕竟是我不小心踩进鞋里的。
我猛然想到了自己。
我原谅了一个伤过我的石子,而它是故意伤害我的。但是我对待真心对我的父母却是那般的不耐烦,那般的烦,他们却是真心希望我好,我耳边仿佛又想起了那句话:“我们是为你好。”而这一次却觉得很是悦耳。
我既然可以改变对一个伤害过我的石子的情感,为什么都不能体谅自己的父母呢?
学会改变自己对不同事物的情感,也许,结果会变得不同呢?
我喜欢看书。我曾经读到过一本书,书名为《棚车少年》。这本书讲述的是四个孩子一起探险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勇敢、坚强并果断,他们一起克服困难,探险成功。
与这本书结缘之前,我是一个害羞、胆怯和内向的人。我一直不喜欢与同学交朋友,不善于表达,在学习上不积极主动,上课时几乎不举手发言。那个时候,我只有在家里才“生龙活虎”,一到外面就立刻变得“死气沉沉”。我印象最深的事情是我小学2年级时班级里一个男生给我一张请柬,邀请我参加他家里举行的圣诞PARTY,那时我很害怕,我不知道在那种场合我该怎么做,该和别人怎么聊天,于是我做了一个现在想想十分后悔的举动:我竟然直接告诉他我不去,还把请柬退还给他。爸爸妈妈知道后都对我直摇头。妈妈甚至怀疑我是否有自闭倾向。
直到有一天,我看了《棚车少年》,故事里的四个孩子感染了我。阅读时,我一直与他们对照:他们年龄都没我大,但是他们更招人喜欢;他们充满好奇心,善于观察,而我却懒于观察,不求甚解;他们乐观、积极、阳光,而我是自卑、孤僻、内向……在阅读时候我就在想:我是不是也要改变一下自己,去和同学们交往、让自己更合群呢?我是不是也应该积极主动为班级或其他同学做点有意义的事呢?
读完这套书后,我决定向故事里的主人公学习。我开始悄悄改变自己,努力使自己变得外向、阳光。首先,我开始尝试与人交往,同学给我发生日聚会请柬我就去参加、同学邀请我去他家玩我不再拒绝,假期里主动和同学一起到街道参加志愿者活动。在课余生活中,我有时会和同学们开开玩笑,有时会和他们聊聊天;对于同学之间的摩擦碰撞,我用言语轻而易举地化解。在课堂上,我鼓励自己勇于质疑,大胆提出疑问,积极举手发言。我也开始慢慢融入班级集体,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为班级或学校争光添彩。于是,慢慢地,我在同学中有了几位知心好友。四年级时,我被同学们推选为中队委员,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还被同学们推选为大队委员。
两年的班干部工作也让我变坚强,乐观,对于不平等的待遇、不好的运气和糟糕的处境,我会以豁达的心态去对待它们。我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的学习和生活都变得更美好。
总之,通过这套丛书,我渐渐改变了自己,我乐观,大方,开朗,进入中学后,我很快融入这个新集体。我觉得快乐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