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想梦回唐朝,看着长安城内浮华盛世,伴着诗人吟诗作对,携着浊酒仗剑天涯。
——题记
从小时候起,我便被古时的韵味所吸引,似乎冥冥之中便与古风结缘。
我喜爱汉时的服装,汉服的飘逸洒脱,使人情不自禁的回想起一个清风明月般的诗人,抑或是铁骨铮铮的战士。我多想身穿汉服漫步在古老的青石小路上,偶尔路过一位身着罗绮衫的妙龄少女,或是一位身着�b��匆忙赶路的书生,抑或是短褐打扮上山砍柴的老汉。让人感受古时百姓的安定与悠闲,享受着现代所没有的宁静。
上小学以后,我渐渐喜欢上唐宋两代层出不穷的文人墨客们留下的诗作。我羡慕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也惋惜他晚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凄凉;我向往着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快意,也敬佩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志向;我更折服于苏东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旷达与高洁……无数唐诗宋词让我沉醉其中,不忍释卷。
如今,古风及各种形式的古乐曲日渐盛行,《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受到国人的大力追捧,我在一首首诗词与乐曲中听到了乱世中亲人分离的痛苦,战士保家卫国的坚毅,太平盛世中举国上下歌舞欢腾的喜悦,竟也意外的感受到现代人重拾国之瑰宝的热情。这使我对古风风韵迷恋不已的同时又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一路走来,古风一直伴我前行,助我成长,它深深的影响着我,让我学会沉静下来认真领悟做事及做人的道理。假使有一天,我梦回大唐,能亲身体会盛世的繁华与美丽,那么……
我愿不再醒来。
前几日课外补课班下课,在寒风中肚腹饥饿,恰巧路旁有一烤红薯摊子,便买来一个细细品尝,香甜依旧,却没了小时的情味。
还记得小学一二年级时,我哭着闹着不想在学校吃午餐,姥姥姥爷疼我,硬是把已经下了决心的妈妈给说服了。从此,他们老两口又披挂上阵,姥姥接我送我,姥爷给我准备饭菜。
那时,真是幸福。每天回家路上,我蹦蹦跳跳地和姥姥一起回家。每次到了小区门口,总有一辆电动三轮停在那里,车上有一方方正正的老式烤炉,里面是喷香的红薯和白薯。车旁立一腰系黑色钱包的中年妇女。这时,我就缠着姥姥给我买一个烤红薯,姥姥总顺着我,示意那女人挑个大个的。她便从炉中抓出一个又圆又胖的烤红薯,那塑料袋一翻一套就塞给我。我顾不得烫手,剥开袋子,连皮咬下去,又香又糯,那种香味很质朴,很纯真。吃了小半个,便觉肚里有了着落,又想到回家还有姥爷做的一桌喷香的饭菜,便把剩的红薯塞给姥姥,一蹦一跳先回家去了。只留下姥姥在身后边吃边唠叨:“你这孩子,每回都这样,下回说什么也不给你买了……”但过了一天或两天,姥姥又会忘记她的话,我又能拿到一个烫手的烤白薯。
回到家中,姥爷已经把饭菜做好上桌。姥爷的饭菜不断花样翻新,总能给我带来惊喜:米饭配番茄炒蛋和土豆丝;卤面或是炸酱面;偶尔,我还能吃到姥爷往返将近一小时给我买来的馅饼和鸡块。不管什么饭菜,我都风卷残云,吃个一干二净。抹抹嘴巴,对每道菜都大加赞赏。姥爷每道皱纹里都蕴含着浓浓的笑意。从蒸锅里端出馒头,老两口就着一盘辣椒洋葱,就对付过去一顿午饭。
现在,老两口精力不比当年,妈妈和小姨也都孝顺,逢年过节甚至平常的家庭聚会,很少让老两口在家张罗饭菜,总是在饭店定下一桌好酒好菜。刚开始,我觉得席上的菜比儿时的要美味。但时间久了,我会在吃完一口菜后没有了大快朵颐的欲望。转而去怀念儿时的一块白薯,一碗米饭。饭店里的菜差了什么?我知道,是绵长而温厚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