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了,蒲公英花开了。
随着季节的变换,蒲公英长出白色的绒毛,它们和同伴做了最后的告别,打开小伞,只见风婆婆大声一喊:“走啦!”一个个蒲公英离开了他们的青青草原,出发,然后寻找新家。
蒲公英落到一条小河边,水的颜色黑乎乎的,顿时一股恶臭扑面而来,水面上漂浮着许多垃圾,有塑料袋儿,有腐烂的菜,还有饮料瓶,水面还时不时冒出水泡。一个小虾游过,发现了蒲公英,对它说:“这的水被人类严重污染,这里不适合你,你走吧!”蒲公英失望地飞走了。
蒲公英又飞到了一片沙漠,一飞到这儿,蒲公英就汗如雨下,一阵狂风吹过,蒲公英一下就被风吹走了,眼睛被沙迷住,过了好久,它的眼睛好了,它看到一片又一片的枯萎的树木。一头骆驼走过,对蒲公英说:“这儿的环境太热,又有风沙,不适合你,你走吧!”蒲公英听了,心里十分绝望。
它想起爷爷对它说的话:大城市有山有水,可好了!他连忙叫风婆婆把她送到大城市里去,它的眼前似乎也浮现出一个个景象: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风景秀丽,美不胜收,它怀着愉悦的心情飞向了大城市。
到了大城市,它大失所望,不时的有人在它头顶上吐着口水,噪音震耳欲聋,蒲公英无可奈何,只好在一个寸草不生的山坡上安了家。
到了第二年,蒲公英还是长出来一把白色的小伞。一个小孩儿走过来发现了这朵蒲公英,她大叫到:“爷爷,这有朵蒲公英!”爷爷走了过来,小孩儿又说:“如果这满山遍野都是蒲公英,那会是多美呀!”爷爷语重心长地说:“其实,以前这有许多树木和蒲公英,可人类为得到资源把树木都砍倒了,还有人乱摘花……”
听了爷爷的一番话,小孩儿在蒲公英的身旁立了一个牌子:爱护花草树木,为城市添加一份绿色。
“从此以后我就是你的竹笛老师了,我会教你用竹笛吹出美妙的乐曲。”身穿白色短袖衬衫,其貌不扬:这就是你——我的竹笛老师,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
每次上课时,你都会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就好似一张薄面皮“摊”在椅子上。我见你似乎没有在听,也就松懈了下来,这时,你就会像被烫了一下似的跳起来说:“不对,这句的情感不对,要有一种‘幽咽泉流冰下难’的艰难”抑或“这剧的感情也不对,太欢快了,要吹出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洒脱”、“这句要吹得生机勃勃,就像‘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一样明媚”,在批评我或者为我讲解时,一句句贴切优美的古诗从你口中绽出,而我只需要在脑海中想象着诗句描绘的画面,便能把曲子吹得八九不离十了。你这博学既令我知道了自己所犯的错误,也让我深深得为你折服,更带领我走进了一个个神奇悠远的意境之中。
和其他老师不同的是,你并不会去强行要求我去吹哪首曲子。因为你认为那样会影响我对竹笛的兴趣。你常常给我听几首曲子,让我从那几首曲子选取一首作为练习曲。因为喜欢,所以我也练习得格外带劲。每当我练习自己喜欢的曲子时,在你的讲解下,我都会感到自己离开了繁华嘈杂的大都市,来到大自然中,超凡脱俗,潇洒自在,飘飘如仙……从此,我感受到了那种境界,喜欢上了竹笛。
但是我真正走进你是从那件事以后。那一次,我被邀请登台演出,演出的谱子并不是我喜欢的曲子,练习的时候,让原本就紧张的我更有了几分烦躁。此时的竹笛在我的手里不是一根灵活的魔法棒,而像是一根笨拙的烧火棍。之前的灵感和境界烟消云散。我吹出的只是一个个连贯的音符,丝毫没有感情。而此时你口中报错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正是盛夏,树上的知了也在叫着,我心中越发烦躁了。就在这时,你叫停了我,给我讲解了这首曲子的意境,然后你拿起你的竹笛对我说:“我给你吹一遍,你可以细细地品味。”起初,笛声只是低低的,有些忧伤的声音,仿佛一个人在找路,渐渐地,声音便大了,我感到眼前仿佛豁然开朗,有小孩的欢笑声,老人的聊天声,妇女招待客人的声音……都是那么无忧无虑,好一派世外桃源!声音又渐渐地变小了,仿佛那个人要远去了;最后,声音嘎然而止,让人分不清这是梦还是现实……听这首曲子,我就像《桃花源》里面的渔夫,感到事情仿佛近在眼前,又如南柯一梦……这时,我才领悟道,原来对竹笛的热爱,对笛声意境的领悟,才是你要教会我的,才是有无论什么曲子都能演奏好的源泉。
现在,我站在台上,享受着掌声的肯定与赞美。此时,我也终于走近了你,体会到了你对竹笛的热爱,体会到你为了培育学生付出的努力,是你点燃了我对音乐的热爱、启发了我对音乐意境的感悟,谢谢你,我的竹笛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