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定有很多的“第一次”如第一次见老外、第一次走野路、第一次独睡等等,这么多的第一次就像脚印一样促使着我们前进。
这一周要举行风筝比赛了,我很开心因为这次我要参加比赛,在大课间,我和王德去买风筝,我们买了个小一点的风筝,大的会有点不好放。在体育课上,我们两个分工,他是放飞手,我是助飞手。我和王德在体育课上努力的练习放风筝,回到教室我们已经满头大汗了。
到了风筝比赛那天,快要到我们了,我和王德去教学楼门前集合,然后走向操场。到了操场我和王德把我们的风筝拔了出来,慢慢地等着我们上场。选手们越来越少,下一个就是我们了,我们开始紧张起来了。到我们了,我拿起风筝,只听一声哨声,我向天空中投去。风筝越飞越高,快要到了终点,没想到风筝掉了下来,我急忙跑去,让风筝再次飞上天空。到终点了,风开始变小了,风筝即将快要掉了,我们的分数越来越低,最后没有成功。我们失落的回到班级,虽然我失败了,但我都获得了奖状“最佳助飞手”。
现如今,无论是手机上还是电视上,都出现了一个新颖的话题——上海人被垃圾分类逼疯。
原本的随手一扔,竟成了令人崩溃的垃圾分类。原本,一个普通的小区,只会设两个垃圾桶——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顶多再多设两个有害垃圾和厨余垃圾。而且还没有人遵守。可现在上海和北京两个市的市政府将垃圾分为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干垃圾与湿垃圾四类,并且单人如果随意扔垃圾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可罚5万元。
对此,上海市政出炉了一份《垃圾分类投放指南》。鸡骨头、小龙虾壳算湿垃圾,猪骨头、螃蟹壳竟然干垃圾里去,竟然要分三类!当你喝完一杯珍珠奶茶,“珍珠”扔进湿垃圾桶里,杯盖扔进可回收垃圾桶里,杯子扔进干垃圾桶里。也难怪垃圾分类能将上海人逼疯。每天扔垃圾前,上海人都要望着垃圾,扪心自问:这是个什么垃圾?
分类虽难,但仔细想想,不做不行了。
据资料显示,上海人均每天可以产生垃圾超过1公斤。而上海并非是特例,中国600座城市中,三分之二的城市已��入垃圾包围之中。于是,“垃圾围村”、“垃圾围坝”、“垃圾城墙”成了垃圾远处堆放的代名词。填埋、焚烧并没有使现状变好,而是造成了更加严重的污染。
扔出去的垃圾,迟早会回来的。我们丢掉的塑料制品,要彻底降解它们,需要200年的时间,或者更长,有人也许会说:“与我无关!”错!塑料粒子会以各种形式回到生活中。或许是吹来的风里,或许是喝到的水里,或许是摆在饭桌上的食品里都会有塑料粒子存在。总之,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大自然会加倍奉还。去年震动全国的台风“山竹”将海底的垃圾倒卷到岸上。令人作呕,只有分类才能更好地将垃圾无害化处理,才能更好的提高回收利用率。我认为,这是在自救。
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改善环境,创造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