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网

蝉为谁鸣读后感600字

admin 读后感 2023-09-21 79

阅读了《蝉为谁鸣》这本书,使我从中深深地体会到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是不可缺少的,我们都应该好好的珍惜它、爱护它,互相学习、相互帮助。

这本书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叫秀男的女孩儿成绩不是很好,偶然认识了一个神秘的男孩儿——边域。边域送给她一个带玉石套的钢笔,玉石上雕刻有栩栩如生的蝉翼图案。这支钢笔让秀男的成绩不断提升,使老师、家长和同学们都非常的惊讶。钢笔的秘密被揭穿以后,秀男的爸爸终于想起了边域是他曾经在乡下帮助过的一个男孩,于是秀男和爸爸一块儿去乡下找边域,可是却发现边域早已离开了人世……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文中的几个人物都特别有意思,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我觉得秀男是一个善良的、爱帮助别人的女孩儿,她为了保护好朋友赖小珠,挺身而出把赖小珠泄密的事儿揽在自己身上。结果,自己被同学们误会,心爱的“蝉笔“也被同学们在踩坏了;边域是一个懂得知恩感恩的人,因为秀男的爸爸帮助过他,而且没有接受他的回报,他重伤之后,用了超越自然的力量去保护秀男;同学高珊珊是一个嫉妒心很强的女孩儿,也是班里学习最好的女孩儿,她的学习成绩没有竟争对手的时候,与同学们相处的时候态度很低调和谦虚,当秀男的成绩追上她以后,她就产生了强烈的嫉妒心理,处处和秀男作对;班长侯大明是一个自私、爱拍马屁的男孩儿。老师在的时候,就说老师的好话,围着老师转,老师生病了,却在一边说老师生病生的不是不时候,所以大家都不是十分喜欢他。

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同学之间的友谊要用心去呵护,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能嘲笑和排斥他们,要多去帮助他们。

畏惧,作为一种与生俱来的性格属性伴随着我们一生。许多人视之如附骨之蛆,视之为不成熟懦弱的标志,因此我们从小到大每个人脑中都不断灌输着对于“无畏”的追求。然而,“无所畏”真的对么?

腐败官员在收下一笔笔不义之财时是无畏的,那是对规则的无畏;醉酒司机在马路上横冲直撞时是无畏的,那是对生命的无畏;霸座男孙赫在地铁上撒泼耍疯时是无畏的,那是对道德的无畏……然而,当大老虎戴上冰冷的镣铐,当车头撞上惊恐的行人,当指责咒骂充斥了整个网络时,他们必然感受到了无畏的代价——“无所畏惧而亡”

无所畏惧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我们更是无法避免畏惧的产生。相反的,“存在即是真理”,既然上天在我们呱呱坠地时就赋予了我们畏惧的能力,我们就应该学会利用它,珍惜它,而非弃之若敝履。

我们需要认识到畏惧对于一个人的道德形成有着重要作用,“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畏惧是比道德约束更为本质的自我限制,它来源于内在意识的否定和抗拒,它直接规范了个体的言行举止,如一张高压电网严禁个体的出格举动,而这样的潜意识限制会自然外化为个体的道德修养和公民素质。

而对于社会群体的稳定,个体畏惧则更加不可或缺,一切的规则的权威性都建立在通过暴力等措施导致的个体畏惧上。试想,当人失去了对规则的畏惧而为所欲为,社会与充斥着兽性的原始森林有何差异?

或问:“对畏如此推崇备至,岂非不悖于中华勇之精神?”非也。墨子曾言:“勇者,志之所以敢也,以其敢于是也命之,不以其不敢于彼也害之。”勇敢与否本就是一个相对而言的命题,畏与勇也非二元对应,相互矛盾的概念。

我们所谈的畏,是“君子有三畏”的畏;是对“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畏,是对“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的畏;我们所说的勇,是“猝然临之而不惊”的勇;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勇,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畏与勇不矛盾,更可并存。

畏,不可避免;勇,不可或缺。在道路的红灯前我们应敬畏地停下脚步;在“扶不扶”的困境中我们能勇敢伸出援助的手。人生在世,当畏所宜畏,勇所宜勇,方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