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没名字的孩子,他爹娘都死了,只能和哥哥嫂子过日子。但是可怜的他特别喜欢和牛在一起,他的哥哥嫂子也让他在牛棚里住。
他每天都放牛,所以别人都叫他牛郎,不管是春夏秋冬,他日日都会打扫牛棚,带着老牛喝新鲜的水,使嫩绿嫩绿的草,和老牛很是要好,总觉得如果不像这样带老牛的话,就有些对不住它。
时间就像飞箭,转眼间,牛郎就长大了,可恶的哥哥嫂子想霸占父母留下来的家产,就以很好的态度对牛郎说,只把牛和破车留给牛郎,其他的全都归自己,牛郎见事情已经发展到这种地步了,就没有必要挽回了,直接就牵着老牛走了。没过几天,牛郎就找了一块地,种了些庄稼,盖了个房子,家总算是安了下来。
有一天晚上,老牛会说话了,叮嘱牛郎说要在黄昏的时候,穿过树林,前面有一个湖,你会发现有几个小女儿在洗澡,只要你拿起粉红的衣裳,那件衣裳的主人就是你的妻子。第二天,牛郎真的照做了,当他得知那位姑娘,是王母娘娘的孙女儿,名叫织女,并且日日夜夜都很疲惫,就提出了和亲,没想到织女也特别的乐意,就答应了。
转眼间两三年过去了,牛郎和织女生了一儿一女,可那几位仙女下凡的事儿也被王母娘娘知道了,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把织女抓了回去,便狠狠地惩罚了一番,牛郎去找织女,可王母娘娘拿起玉簪,把他们两个中间隔了一层河。
可是王母娘娘还是拗不过织女,只让织女和牛郎在每年七月七见面,这也就是七夕的由来。
有些人认为读书是乏味事,有些地方读不懂,便轻易产生了放弃的想法。但这件事是个精细活,细品、细看,方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一到寒假,妈妈就给我买回了四本汪曾祺写的半白化文书,别看分量比平常少,要读懂这本“古董”,还要费不少精力哩!看到这些与现在年代不着边际的书,我心自然地就有了一些半白化文的抗拒,可在妈妈坚决让我尝试下,我也手无寸铁,只好硬着头发皮翻开其中一本的第一页。
没料到的是,我竟读得入迷了。看完汪曾祺笔下描绘的葡萄,我头一次对这种酸酸的小水果产生了兴趣,肚子也不禁饿了起来。也难怪,他将葡萄的品种形容成玉石,那种透亮清纯的美,使葡萄的模样在脑海中鲜活越来,他甚至运用国画的方式,将紫莹果实婀娜的姿态呈现在书页上。再细细一品,我仿佛看见竹架上的葡萄悠然沐浴在秋光中的姿态,闻出了那微风里阵阵浓烈的果香,听见了觊觎果肉的蜜蜂拍打透翅发出的嗡嗡声……直到夜晚,我还手不释卷地读着,窝在被里直至深夜。
读完了《人间草木》,我又迫不及待地找出《人间小暖》,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虽然第一章节也是写自然中的植物,但风格与《人间小暖》截然不同,加了许多正能量的元素:阳台的煤块堆里长出的芋头;无人照料在石头下长出的一群豆芽;铁蒺藜长进树皮里大树却一无反顾地长大……书的后面大多都是写人,可我认为第一章应该压轴放最后,它是最能突出文章本中心的章节,这就是读书的方法,在读的过程中要思考,思考的时候也不要忘了继续品读。
后继,我还品读了汪曾祺的《人间有味》和《人生有趣》,同样是写人生的书,同样还是一如之前的平淡语句,可他的语句有些许童真,想与他人倾诉分享。汪曾祺的书中补充的唯美插画也让我看到了当初的那份活力和色彩,看到他那时平凡却充实的那段时光。
在我们这个年代,许多人都追逐新时代的潮流,忘了最纯朴的美丽,让我们捡起当初的书籍,复兴只属于中国的文化,让中华文字流传世界,让人人都拥有一颗读书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