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妈妈中等身材,大大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爱说爱笑,做事特别麻利。
有一次,妈妈去上班,我和妹妹两个淘气包在家里开始了“大扫荡”:靠枕、沙发垫扔得到处都是,拖鞋这里一只那里一只,零食撒的满地都是,真可谓“惨不忍睹”。就这样不知不觉就到了妈妈快下班的时候,我们的“末日”就要降临了。妈妈这个“强迫症患者”可受不了家里被弄成这样。这么一想,我不觉冒了一身冷汗,妹妹还好,她可以把什么都往我身上推,我可就惨了,等着挨批吧!
“噔噔噔”楼道里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妈妈回来了,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一边瞅着大门,一边胡乱收拾着。“咔嚓”,这是钥匙转动门锁的声音,门开了,妈妈先是一愣,然后就一阵风的冲了进来,指着我和妹妹这两个罪魁祸首“你们在家里干什么呢,怎么乱成这样?”声音虽然不大,但不怒自威。我和妹妹大气都没敢出,本以为妈妈会一阵“暴风骤雨”,没想到妈妈放下手里的东西就麻利地收拾了起来,只一杯茶工夫,原本狼藉的客厅便焕然一新!
这就是我的妈妈。
《雪山的女儿》这本书里,卓玛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里,她从小与奶奶最亲,父亲平时在家很少说话,妈妈很爱唱歌……然而这一切都被卓玛那埋藏心底最不愿提及的恶魔打破了。从此卓玛把自己孤立了,封闭了,直到遇到了“老高”,在老高的开导下、鼓励下,她才慢慢从噩梦中醒来。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我印象极深:“我的故乡在迪庆高原,阿拉若,我思念故乡,故乡甘甜的雪山把我养大,梅里雪山看着我成长,阿妈,阿妈,我想你……”不知怎的一读到这句,我的眼眶便湿润了,那豆大的珠子一个劲儿的往外涌,擦干眼泪,我也提起笔写下了“阿妈,阿妈,我想你”。
我的妈妈在我一岁多的时候便和爸爸去外地打工,只有过年时回来那么仅有的几天,年一过完,他们便拎上行李又出发了,这好像是设定好的默认程序一样,年年都不例外。今年同样如此,正当我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时,偶然间听到爸妈的谈话,“票买好了么?”“怕买不到,回来时就定好了”“那就好!”……还有些什么话,我已听不进去了,呆呆的一个人躲进房里,心里不时地想着:要走了,又要走了,我又成了没有父母管的留守儿童了……眼泪顺着眼角滚落,枕头、被子湿了一片,我不敢出声,生怕惊扰了这沉寂的黑夜。
妈妈对我来说是那么的熟悉,而又那么的陌生。长大后,我甚至没有一次拥抱过妈妈,也没有一次当着妈妈的面说过“我想你”,和妈妈说过的话竟还没有跟奶奶和老师说过的多,想来也可谓是可怜!
还记得那天,我无意中翻到一张一岁时候的照片:妈妈穿着一身漂亮的衣服抱着我,满脸的喜悦……看着照片,我竟是那么的欣喜,原来妈妈曾抱过我,原来妈妈曾这么疼我,原来我也是妈妈的心肝宝贝,原来……这只是原来。
不过,我并不厌恨妈妈。妈妈的苦衷,现在的我虽不能全然理解,可我相信如果可以,妈妈一定会选择陪伴我的成长!
阅读真是一件很神奇的事。在“雪山的女儿”——卓玛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读完后把埋藏心底的话一股脑儿地写下来,原本乌云密布的心好似被卷地而来狂风忽然吹散,我的心里轻松了许多。我会快乐的等待着今年的春节,等待着妈妈回家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