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在太和县城沙河东岸。她面积很大,长约20平方公里,因此,又被称为“万亩沙颍河公园”。
湿地公园风景秀丽,花木繁多。林间小径纵横交错。小径两旁有高大的杨树,芬芳的桂花树,四季常青的松柏,古老的银杏树,还有名扬在外的樱桃树……各种各样的花卉点缀其间,招蜂引蝶,令人美不胜收。每至樱花盛开和樱桃成熟季节,前来观光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穿过林中小径,迎面就是清流萦绕的沙颍河了。河边微风拂面,一棵棵翠绿的柳树,像一位位婀娜的少女在对“镜”梳妆。河岸边架起一座三折木桥,游人流连其间。河中鸭子戏水,鱼儿嬉戏,若临河观赏,一定使你情趣盎然。“嘟!嘟!嘟!”沙颍河中几艘常年运货的船只,在慢慢地前行,仿佛在向人们打招呼——“太和人民,你们好!”这真是一幅让人赏心悦目的画卷啊!
在湿地公园,最有名的要数石砚广场了。广场中央有一座石砚,远看就像一只青蛙张嘴坐在那歌唱。
石砚广场前悬挂着一支毛笔雕塑,它象征着太和的“书画之乡”。不仅如此,湿地公园还保留着很多的历史文化遗迹。瞧,那一尊尊象征着劳动人民的塑像及仿古建筑,不正是太和这座文明古城昔日的写照吗?
我爱家乡的湿地公园,她是太和文化史上的一处圣地。今天,她更加绚丽多姿,以崭新的面貌成为家乡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徐霞客游过黄山后对它的赞美。我有点不太相信,于是,我和爸爸去年暑假到黄山旅游。
到了入山汽车站,这里人不太多。我有些兴奋,心想:人不多,我们就可以快些进山了。坐上大巴,眼前景物快速移动,可是除了青山还是青山。车绕过一座小山,我大吃一惊:青山断开,另一边竟是一座高耸入云的陡峭的山峰。
慈光阁缆车站到达,这儿人山人海。继续向前走一会儿,我们开始从上山小路向上攀登,这时不免有些乏味,因为小径两旁长满了绿树,它们密得不让一丝阳光透射过来。正当我烦闷时,一阵清脆悦耳的哗哗声传入耳中,啊,是一个瀑布,这个小瀑布呈“人”字形,所以它的名字就叫作“人字瀑”。
走着走着,树木逐渐变少,山峰显露出来,浓雾像帽子似的“戴”在它的山顶上。再向上沿着石阶走大约一千米,树木急剧减少,只剩下一些挺拔的黄山松。又一阵哗哗声传来,还是一个瀑布,它宛若一条白色的丝带,挂在高高的崖壁上。
过了立马桥,脚下的路越来越陡峭。从一条紧贴悬崖的路上去,我们又回到了浓密的树林。此时,雾正在快速散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前方的路变得平缓。石阶一会儿上、一会儿下,雾也一会儿聚、一会儿散。
穿过天门坎,前方的路更加平缓,起伏缓和,树木忽多忽少。
半个小时后,我们到了老道口,这儿是天都峰与玉屏峰交界处。
稍作休息后,我们开始攀登天都峰。
刚开始,坡度比较缓和,我有些骄傲的心理。可到后来,这种心理就被不断变陡的石阶压了下去。雾又迅速聚向天都峰,石阶变得又湿又滑,气温变低,而石阶还在不停地变陡。啊,终于到了一个平台,我们休息好一会儿才继续攀爬。
雾一直不散,我向栏杆外瞟了一眼,栏杆外是悬崖绝壁……登上鲫鱼背的路更是陡峭,我手脚并用向上爬还胆战心惊呢。鲫鱼背上雾气迷蒙,宛若仙境,鲫鱼背过道宽不到一米,双人并行要背部紧贴栏杆才可以勉强过去。过了鲫鱼背就距离顶峰不远了,在这之间,有一小段特别窄的路,一个人侧着身体刚好能挤过去。再穿过一个石洞,走几段石阶就抵达顶峰了,此时天都峰依然被浓雾裹着。突然,雾裂开了,远方的群峰从雾里探出,很快,雾团合拢,远方的山峰再次被云雾笼罩。
到达玉屏峰,面对象石,右边是著名的迎客松,左边是送客松。
第二天早晨,我们前往西海大峡谷。这里山峦险峻,怪石嶙峋、山峰挺拔,西海大峡谷栈道依着悬崖,栈道下便是万丈深渊。谷底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潺潺流淌。我们乘坐轨道车来到光明顶,雾再次汇集,整个黄山再次变得神秘莫测。
下午,雾散去,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美丽又令人难以捉摸的黄山。这次黄山之旅,我真是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