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学校里传来的并不是琅琅的读书声,而是像海上的波浪一样连绵起伏的加油声和掌声。哦,原来在举行激烈的拔河比赛!
很快就轮到我们班对阵六(2)班,虽然六(2)班的人都牛高马大,但我们也不会善罢甘休的。
裁判宣布双方入场,我们个个摩拳擦掌在展现我们的实力,给对方来个下马威,但对方丝毫不慌。我们的战术是打持久战。比赛开始了。我方双脚蹬住地,身体往后压,一直保持这种状态。咦,战术起作用了,对手怎么也拉不过去。过了几分钟,对方没有力气了。这时,我们开始反击,拼命地往后扯。真好!对方毫无反击之力,旗开得胜。
第二局开始了。对方似乎看透了我们的战术。现在,只能硬拼了。刚开始时,红绳向他们那边走去。但在同学们热情的“加油!六(1)班!加油!六(1)班……”的加油声中我们怎么能输呢?于是,我们用尽了吃奶的力气把红绳拉回中线上。这时,啦啦队用出了最强高音:“六(1)班,必胜!六(1)班,必胜!”如此热烈的加油声,就算把手搓出血,我们也要把红绳拉过来。就这样,红绳缓缓向我们这边走来。随着裁判哨声的响起——耶!我们胜利了。操场上顿时一片掌声,一片欢呼声……
经过这场比赛,我懂得了:世界上没有最强的队伍,俗语道“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只有团结一致,才是队伍取胜的关键。同学们,你们认为我说得对吗?
粽子里的那份乡愁
最开始了解琦君,是做一篇名叫“粽子里的乡愁”的阅读理解。那文章不过也只是写了琦君小时候过年时母亲包的灰汤粽和用粽子帮助乞丐的事。既没有描写灰汤粽的外观,也没有写灰汤粽的味道,也没有特别的修辞手法。与其他华丽的文章对比,简直就平淡无奇。当时我就在想:这种文章也能放入阅读理解吗?
恰好老师的推荐书目里有《琦君散文》,便想买回来一探究竟。结果翻来一看,里面竟全是一些朴实无华的句子。写父亲:“笔挺的军装,胸前的流苏和肩徽都是金光闪闪的帽顶上立着一枚雪白的缨。”写桂花:“一阵风吹来,桂花就纷纷落在我头上、肩上,我就好开心。”这种文章,我也写得出来啊。
更让我不解的是,琦君写什么都可以在最后抒发对亲人的思念。特别是她的母亲。写新年看灯,回忆起小时候,思念母亲。写酒,回忆起母亲泡的春酒,又抒发对母亲的思念。也许她花那么多笔墨写亲人是因为她的亲人都早早地离她而去吧!她的哥哥在她十岁的时候不幸夭折,弟弟在她二十岁时因病身亡。父母因悲伤加上有病在身相继去世。琦君因此被同学们戏称为“客家人”。读完几篇文章后,对她本人不是很熟悉,但对琦君的家人,家乡的风俗习惯和她的阿猫阿狗了如指掌。
思乡和亲人一向都是中国文人写作的一大主题,而琦君更是把对身边许多人的思念发挥到极致。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她的文章就像一幅国画,仅用朴素的黑白,就描绘出一个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国画不像西方的油画,花里胡哨,五颜六色的。国画有的是一种淡雅的美,琦君的作品也一样。仿佛是用一个小姑娘的口吻在讲故事,想到哪说哪。完全不像一个五六十岁的奶奶写的。我也慢慢能理解为什么如此恬淡的文章也能放入阅读理解中了。
琦君的散文已有好多篇入选课本。也许老师们是想让我们学习琦君那种平淡而典雅的口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