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窗外的景色可真美!
天空淡蓝淡蓝的,天上浮着鱼鳞斑的云,一大片一大片的,跟天空的颜色十分相配,犹如淡蓝的大海上,掀起白色的波浪,不禁使我想起一句谚语“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我想今天一定是晴天。这时耳边响起同学们议论声:“你看那云像不像是老天爷在放羊?”“我觉得像孙悟空在放马。”我惊叹于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
校园也很美。花坛里,柳树一边梳着她那长长的头发一边吹着冷风。树木非常挺直,像一群战士保卫着美丽的校园。球场上更是热闹:同学们有的在扫地,有的在倒垃圾,有的正往教学楼赶来……这些同学真像在一幅画里走动。何小丽指着远处说:“老师也在画里呢!”我们相视一笑。
远处的山像一个绿色大线团。我隐隐约约看到山的那头冒出了一缕缕清烟,这是什么呢?原来是乡亲们在厨房里烧火做饭呢!
早晨,窗外的景色可真美!我真想把这美景装进画框里。
徐渭与艺术
“他的生命奔泻出淋漓而又洒泼的墨色与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余秋雨先生这样就座谈论他。
徐渭,乡间老人常称“徐文长”,他的故事不尽传说。他曾遭遇复杂的家庭变化,参加过抗倭斗争,九次自杀未遂,还因误杀妻子而坐六年大牢。他的一生在平常人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甚至是癫狂的。但正是这种富有悲剧性的人生,让徐渭在他的作品中注入了情感。他是一位画家,一位作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具有充分国际可比性的大艺术家”,但这份伟大的艺术背后是他一生的不幸与坎坷。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生经历像徐渭一样的人即便是有,也无法做到将生命中的凄厉化为一幅幅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
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必定是作者用尽毕身所学,倾尽身心,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亦或是愁绪与思索融入其中。而懂得欣赏的人总是能够在万千庸常的作品中一下子被吸引,透过这幅作品搭建起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描述的心境,深入灵魂,了解他的生命经历和变化,这是一幅好作品本身应具有的魅力。
生活中的人们无法时常接触到这些与心灵相契合的生命之作,自然而然无法真正理解作品的意义,以及作品背后的人的情感。而因这种时空限制上的人与艺术的隔离又孕育不出能真正描绘艺术的艺术家,造成了如今“人疏离艺术,艺术疏离人”的恶性循环。
我们首先要亲近艺术,体会这许许多多描绘多样内心世界的美,才能让越来越多的艺术亲近人,消除人与艺术长久以来的隔阂。反观艺术家们,或许有时是他们深远而犀利的眼光,特立独行的表现无法引起普通人的共鸣,于是他们的作品渐渐埋没在历史的尘烟中。如果现代艺术家们能从精致入微的笔墨趣味中寻找生命的契合点,我想可能会更好。
毕竟,“人民和历史最终接受的,是坦诚而透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