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拍打着礁石,好风拂拂缠绕耳廓,声音多么和谐悦耳啊!是音乐,让我快乐,伴我成长,让我心中总牵挂起那段时光。
清晨,早早来到学校,课间争分夺秒,我们正为艺术节的比赛奋斗着。听着同学们唱着歌曲,我的思绪飘到了那一段时光……
记忆中,对于音乐成绩很不理想的我,每次上音乐课就感到头疼,所以我对音乐一点也不感兴趣。有一次考试,我因为忘记了歌词,只拿了D的成绩。听到分数,我红着脸躲避老师和同学的眼睛。瞬间,眼泪便夺眶而出……
晚上,父母发现了我心中的不快,便带我外出吃饭,饭后,又带我来到海边。我漫步于皎洁的月光下,海浪翩翩,晚风轻拂着厦门岛,浪花拍打着沙滩,浪涛声交织着,时而雄壮,时而舒缓,仿佛一曲鼓浪屿上的钢琴曲,多么悦耳,多么动人。这一段段韵律让我顿时对音乐有了好感,随着旋律,我用双手打着拍子,嘴里竟跟着哼了起来……
第二天清晨,闹钟没有响,只有窗外叽叽喳喳的声音,却仿如流莺在啼啭,飞燕在呢喃……多么婉转的歌声啊,原来音乐的魅力如此大,我快速起床,跟着流莺放声高歌。
学校艺术节就要到了,我被选上参加伴奏表演,我将用一把吉他,弹出我对音乐的热爱;我将站在舞台之上,用歌声唱出我对岁月的牵挂……
这一段时光是我的一段特殊记忆,它让我时常牵挂;这段美好的时光,让我爱上音乐,音乐让我绽放出自信的光芒。
“春草碧于天,秋风听雨眠。”初见这首诗,只觉得很美。而现在,已是初三的我,再细细回味,蓦然发觉,诗中蕴含凄婉的情,温馨的景,更令我有所触动。初三,思索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明月悬挂在空中,月光好似那薄薄的纱,笼罩在每个深夜努力的孩子身上。我手捧诗词,与迁客骚人会面,感受着他们被贬的无奈与在低沉中奋起的感慨。初三,学到深夜已是常态,这是为了什么?我不禁有所思索,很想听到一份满意的答案,可无人回应。懊恼不已的我继续埋头苦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生在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时代,但他从未放弃读书,他心中有大志,眼里有希望,怀中有人民,这才成就了他的辉煌一生。
是啊,伟人都不忘读书,我还有什么理由退缩呢?以前年少无知,看着长达一页纸的诗词,只觉得心生烦闷,心中埋怨。可现在不同,我已是初三,也成熟了许多,能透过字词表面,去感受诗人所蕴含的更丰富的情感。
而优美的它们,也会激励我勇往直前。它会让我明白为什么要读书;它会让我知道为什么要努力;它更会让我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有多么幸福。
望着天上那轮明月,我陷入了思索。月亮是古人寄情的载物体,它承载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的感情。它也做出了回应,那柔柔的月光,笼在身上的白纱,为多少深夜苦闷,深夜奋斗的人抚平了内心的惆怅。
伴着那轮明月,诵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感受着,我思索着。与美丽的景,美好的情,共进步,共度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