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啾啾”是属于春天的声音;“知了知了”是属于夏天的声音;“呼呼”是属于秋天的声音,那么,“哗哗”就是属于冬天的声音。
每当冬爷爷降临大地,世界就变得一片雪白。一觉过后,你所看到的景色必定是和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所描绘的情景一样美丽。天空中,雪哗哗地下。他们一会儿跳在人们的帽子上,一会儿又蹦到人们的脸上,顽皮极了。
走在路上,到处白茫茫的,雪仿佛给大地铺上一层地毯,又似穿上一层银沙,虚无,朦胧,给大地母亲又增添了几分圣洁与神秘。天空中还飘着密密麻麻的雪花,河水全被冻起来了,薄薄的一层冰,纯澈透明,明亮到都可以看到水中的鱼在游动。纵然“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然而清水游鱼,好不自在快活啊!
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年的末尾,这漫天的雪哗哗而下,转瞬即逝,它是冬天的象征,是冬天的代表,他们发出的“哗哗”声似乎要告诉我们:莫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要“书到用时方恨少,白首方悔读书迟”,珍惜光阴吧,因为天地转,光阴迫。
忽然,随着寒风,哗哗地一声,几片雪花从树上坠落下来,我赶紧接住它们,把它们放在我的手心上。我看着这如此洁白、纯净的雪花,想到:雪花会如此洁白呢,是因为他们不仅心地善良,代表冬天来告诉我们一个又一个的“冬之语”,还美丽纯洁,成了冬日里的一道风景,让人心生愉快和欢喜。
我在心里不停回味着“冬之语”,回味着那属于冬天的“哗哗声”。啊,神奇的冬之语,美妙的哗哗声,让我的生活多姿多彩,也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题记
也许是对盛唐风光有很大赞赏和向往吧。我免不得要在这诺大的盛唐中找出那些笔下生花的才杰,他们又会是怎样看待这盛唐?
一定会想起“绣口一吐,便成了半个盛唐”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小时候,我随手拿起本《唐诗三百首》,就只会背首《静夜思》,李白是谁?懵懂无知。我只是摇着头,轻轻吟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我挠挠头,母亲笑着说:“思故乡啊。”光是背着顺溜,意思全然不知。
上小学时,一些诗句便能轻松背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却自个儿暗想着,手还能摘到星星?高声叫还会惊下到仙人?月亮不是长得像弯弯的小船,怎么就成了“白玉盘”?这李白简直胡说八道,一派胡言。
等大了一点,老师向我们讲解古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过我还是一知半解,自此才决定好好了解唐诗,了解李白。
五、六年级的时候。我对李白这个人物更加充满好奇、幻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指文笔的洁净,不多余��嗦;“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他的豪情壮志、远大抱负;“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是他豪迈、不羁的傲然气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白信;“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悲伤……有时,读着小诗,我又何尝不能品味到诗人浓烈的感情,又何尝不被书的芳香所萦绕呢?假如说我不读书,这些诗我还会知晓吗?
一本本书,真像一条条崎岖的山路。它会扭转你的思想:书中的世界,是美妙的。它给你无穷的知识,带走你呆傻的无知。书中的世界,是丰富的。它带给你真诚的心灵,带走虚伪的面目……一本本书堆积起来,成了座小山,也成了人心灵的依靠。有时伤心时拿起本书,轻吟里边浪漫的小诗,品味里边的美好、芬芳,哪里还会有什么悲观世界?
有些事情,只有长大后才会明白。慢慢长大,也会慢慢体会书的内涵。我知道,读书就是在走山路。不读书,人生面前就会有许多巨大、过不去的坎坷。我叹气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