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网

家乡湖北的风俗作文700字

admin 六年级作文 2023-09-21 143

说起我的家乡湖北的风俗,那可真不少呢!比如,鱼面炖肉,是湖北人家家饭桌上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今天我就给你讲讲鱼面的那件事。

有一次,我们一家回家乡过年,碰巧赶上家里在置办年货。只见门前摆放着几只大盆子和大水桶,里面有好几条大肥鱼。大概是鱼儿大多了,显得盆子太小,它们拥挤在一起,层层叠叠,转不动身了。大姨见我看得入神,告诉我这些鱼儿是用来做鱼面的材料。

随后,姨夫把大木板架在两条木凳上,大砧板搭好了。姨夫从身旁的盆子里捞起一条大鱼,用刀麻利地刮去青鱼身上的鳞片,取掉鱼腮,再划开鱼肚,扯出内脏,很快就把鱼清洗干净了。姨夫用刀劈开鱼背,一分为二,经过一番行云流水的操作,他顺利地剔除鱼刺,将鱼肉取了出来。然后,我们将鱼肉剁成了肉酱糊糊,倒入大碗中。我根据大姨的教导,在碗里加入一定比例的淀粉食盐,用灵活的小手将它使劲揉搓在一个大面团,再抽一抽,扯一扯,拉一拉,大面团就四分五裂,变成一个个小面团啦!最后再把它们用擀面仗擀成蒲扇大小的面饼,再卷成卷,初始步骤就做好了!

接下来,把卷好的面饼放入蒸笼二三十分钟就可以出锅了!揭开锅盖,一阵鱼香扑面而来,馋得人直咽口水!姨夫切了一小段给我,说:“快,趁热吃!”我咬了一口,嗯,真是美味呀!姨夫把余下的几个肉卷均匀切好,说是一次吃不完,晾干后可以分几次做鱼面炖肉。听妈妈说,这道菜曾经被孔子吃过了呢!当天饭桌上就上了这道鱼面炖肉的大菜,炖好的鱼面,看起来比面条粗,吃起来味道鲜美,口感爽滑不腻。

听姨夫说,以前家里条件不好的时候,只有过年才有机会吃到鱼面,而且鱼面炖肉也只用来招待客人的,客人走了后自家人才能吃。如今家家户户都有条件自己做鱼面了,而且都做得多,晾干存放,平时想吃的时候也可以拿出来做菜。现在每次回乡过年,我们都会带回一大包鱼面给爷爷奶奶吃。

怎么样,你想不想也来尝尝我们家乡的美食呢?

牵牛花,它总在清晨默默绽放,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夏日的清晨,外婆院子中的牵牛花,正依偎在竹竿上,曲折地攀缘。清晨的阳光很和煦很柔和。那一缕缕阳光斜射在花茎上,嫩绿中透露出一种生机,一种活力,一朵朵牵牛花正含苞欲放。

一抹抹淡淡的粉色,在阳光下变得迷离。那薄如禅翼的花瓣,让我心头掠过一丝触碰它们的欲望,想亲身感受感受那质感。不经意间,回头时却见它们已经舒展腰肢,不知不觉地绽开了和谐温暖的笑脸。它们好比是清晨的号角,奏响对新一天的美好憧憬。

花瓣上似乎还沾着几颗饱满的露珠,如白居易笔下的“露似珍珠月似弓,”只不过现在无月罢了。藤蔓上的叶片,苍翠欲滴,呈桃心状,也许是牵牛花对美好世界的热爱。

牵牛花,它似乎化身在美好的传说中,那耳熟能详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赋予了它的名字,——牵牛。长辈们告诉我,七夕时,在牵牛藤下就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交谈声。这仅仅是一个美好的传说,可人们把这般美好寄托于牵牛花上,可见对牵牛花是多么青睐。它始终在初夏的清晨绽放自己的色彩。

或许它不具备竹的刚毅,梅的傲骨,兰的高洁,可牵牛花也有着自己的内涵——那就是不断地攀爬。这是一种奋进的力量,更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从萌发的那一刻起,它就开始了自己的旅程。在短暂的一生中,它从未停歇,萌发、生藤、攀缘、开花、结种,直至寒冬才调零逝去。它在攀缘过程中,充满的坚韧,风雨无阻,鼓励自己不断努力下去,直到完成了使命。

从它的身上,我们似乎能看到很多,明白很多。历史中,牵牛花并没有那么多耀眼的光环,可它让我们从中学会了永不言弃的精神。

牵牛花,它有着不屈、向上的品格,我们既看到了它外表的美,看到了它默默无闻的美,看到了它坚持不懈的美。

那时,我与牵牛花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