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东西?
一只飞蛾落在我的桌上,我轻轻握住了它。它拼命的在我手中挣扎,我张开手掌,它歪歪斜斜地飞出窗外。我感叹!这就是生命!
一粒黄豆丢入水中,我看着它吸水膨胀,微微颤动。终于,它的根冲出种皮,水面犹如稚嫩的小手,温柔地触碰豆芽的外壳。我欣喜地想:这就是生命?
冬天,我冒着寒风冲出家门,忽而瞥见一棵棵松树屹立在雪中,周围白茫茫的世界都无法掩盖它们的勃勃生机。我佩服的想:这,就是生命么?
有一部电影叫《猫》,讲的是一只名叫魅力猫的小猫离家出走后的可怜状况。当然,更震撼我的是:它在请求猫王让它重生时的迫切!那是对生命的渴望,对灵魂的追求。
走进妇产科,我看到一个个新生儿被抱出产房,他们紧握拳头,手脚不安分地乱动。当他们的母亲听到孩子的哭声,流下欣喜的泪水。我沉默了,这就是生命?
学习历史,我看到战争年代,战士们一个个英勇无畏,永往直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就算身中万箭,依然不会倒下。我想:这就是生命?
生命,是以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的,当你拥有了生命,就要懂得珍惜,因为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一定要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个精彩瞬间,让我们感受生命的意义和存在。
滑溜溜、肉红色的蚯蚓在托盘中缓慢地蠕动着,我们三个从未近距离接触过蚯蚓的女孩像看稀世宝一样目不转睛地盯着它们,它们似乎是被我们看得害羞了,悄无声息地朝暗处挪去。
这是我们在上生物实验课,教生物课的颜老师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刷刷地写着“光对蚯蚓的生活有没有影响”作为本节课的标题,我们带着众多的疑问,开始做实验。
按照颜老师交代的实验步骤,我们先井井有条地制作场景,将生物书遮住托盘的二分之一,把蚯蚓放在托盘的中心线——也就是书遮住的部分与没遮住部分的交界处。只见蚯蚓迅速地缠到了一起,只剩个别几条开始往书遮住的暗处爬去。两分钟后,仍有许多条蚯蚓在明处,缠成一个球状。蚯蚓不都是生活在暗处的吗?怎么在明处不动了?
实验进行到六分钟,陆陆续续有十几条蚯蚓往暗处爬了,我惊喜地对其他两个组员说:“快看,进去了好多呀!”再看看明处,又有一条又长又肥的蚯蚓从明处爬向暗处,还有两条短小的蚯蚓尾随其后,像极了妈妈带着孩子。我赶忙把这一现象在书上记录了下来。约二十分钟的样子,所有的蚯蚓都已齐刷刷的待在暗处了。我们顺利完成了实验。通过这二十分钟的实验,我们获得了蚯蚓愿意在暗处生活的结论。
这堂实验课真是有趣,我们不仅近距离看到了憨态可掬的蚯蚓,更是在观察中得到科学的结论,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通过仔细观察得到实验结论。
我喜欢上了观察,由此喜欢上了生物这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