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网

林徽因传读后感800字

admin 读后感 2023-09-21 107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换。——林徽因

时光微凉,那一场远去的往事被春水浸泡,秋风吹拂,早已洗净铅华,清绝明净。小院里润湿的青苔上,一柄泛黄的油纸伞,遮住了低过屋檐的光阴。谁还记得,曾有个女子,在这个季节,悠悠走过人间四月天。

她就是林徽因,那个让徐志摩爱了一辈子,让梁思成宠了一辈子,让金岳霖记挂了一辈子,以及让世界所有男子期盼一辈子的女子。

那年四月,林家大院的一声啼哭,让所有人绽开了笑脸,林徽因诞生。祖父欣喜的看着她,郑重的为她取名: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从此以后这个诗意的名字被历史永远的记住。

林徽因六岁来到北京,进入京师学堂读书,十二岁全家迁往天津,林徽因独身一人留在北京读书。十三岁,林徽因初见梁思成,十五岁,林徽因随父亲来到英国,在康桥见到了徐志摩,十六岁,她毅然回国,与梁思成成为当时的佳人才子。十八岁,她与梁思成在温哥华完婚,从此开始了浪漫的人生之旅。

她跟随梁思成,在加拿大读完课程,两人又双双回到北大任职,同时,她发现了自家对建筑狂热的喜爱。后来,她为云南大学设计宿舍,再后来,还参与设计了国徽。

她一生经历了战火时代的洗礼,病痛的折磨。她在病榻上写诗,带着残弱的身躯四处考察,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最后,她在同仁医院安然病逝。

有人说,林徽因一直活在四月天,无论百花盛开,还是秋叶凋零,她始终有着不会老去的容颜。

是的,她经历了所有女子梦寐以求,但求之不得的一生,她在波涛中安然前行,从山温水暖的江南到气势磅礴的北京,从浪漫柔情的康桥到小桥流水的宋家庄,从温婉的诗人到坚强的建筑学家。

可是,人们只有看到了她光彩的一面,又有谁明白她的苦楚?她在康桥的犹豫不决,伤痛欲绝谁能看得到?她在病榻上卧听风雨的孤独寂寞谁能感受到?她拖着病躯奔走于山林之中谁又做得到?

她的光彩,是付出了一生发出的光,是经营了半生的偶然。

人只有将寂寞坐断,才可以重拾热闹,把悲伤过尽,才可以重见欢颜,把苦涩尝遍,就会自让回甘。

当我们回首历史,并不只是看到一个绝世女子,一个建筑学家,而是看到一种精神,一种永不磨灭的精神,熠熠闪光。

时光学会了沉默,因为它懂得,再完美的故事也要散场,但林徽因——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换。

时间在你的额头上刻下痕迹,而你用你的爱给时间标记。

——题记

又是中秋节,我跟妈妈一起到外婆家,看望她老人家。

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年的中秋节到外婆家都要到门框上量身高,而这次也不例外,我被迫放下手中的手机,跟在外婆的身后,心中只想着快一点,再快一点。

外婆让我紧紧的贴在门框上,像杨树一样笔直地站着,用她那宽厚的大手掌压住我不安分上翘的头发,接着从口袋中慢悠悠地把卷尺拿出来。而此时我的耐心早已耗尽,每一秒都感觉格外的漫长。外婆的眼神不太好,看的时候要凑得很近,并且要一个一个地数。我不耐烦地一招手说:“好了不用量了,一米五九,每年都量,烦不烦呀!”说完我便跳下门口,拿出手机继续我的“漫游”。

“啪”的一声妈妈从我手中把手机夺过,刚想要反抗,却看到妈妈用眼神示意我。我回头一看,只见外婆呆呆地看着手中的卷尺,一动不动地像雕像一样站在那里,身影显得格外的孤单,这就是从小就疼我的姥姥啊,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做错了。

我转过身,走到外婆身边,拉起外婆的胳膊摇晃着说:“外婆你快给我量量,看看我又长高了没有,妈妈老说我只横着长,不竖着长了!”

外婆用手抚摸着我的头发笑着说:“别晃了,再晃我还怎么给你量呀!”

外婆兴高采烈地弯下腰,让我踩着卷尺的一端,自己伸手举起另一端,外婆缓缓地踮起脚尖,使劲抬起头来看卷尺上的刻度,而我分明看到了那双腿正在打颤。我从外婆手中拿过卷尺笑着说:“我来吧。”外婆点了点头笑着说:“我的小娇娇,比姥姥高了啊!”

我接过小刀,在门框上刻着,外婆站在一边看着我说:“以后等你上高中了,上大学了,不能经常到外婆家了,我想你了就看看这些刻痕。”

我停下了手中的动作,心中不由得涌出一丝酸楚,的确,终有一天我会离开家,不能一直陪伴在外婆的身边。

门框上的每一道刻痕都是时间流逝的记号,但外婆用她的爱,给这流走的时间,做出了永不忘却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