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寒假,我喜欢上了钢琴。每当我听到琴行里传出悠扬的琴声时,我都羡慕不已。在我积极地争取下,妈妈给我报了钢琴班。
终于,我人生第一节钢琴课开课了。我怀着兴奋紧张的心情走到教室里。看见一位漂亮的女老师,心想:她不会就是我的老师吧?果然,就是我的老师,左老师。老师把课本放在琴架上,说:“来,我们上课吧!首先我们进行发音练习,跟我唱,do,do,do,do。”我跟着唱”do,do,do。”第一次唱,我老是唱不准音,走调,在不断地练习中我掌握了音准。我好兴奋啊!老师把我的手放在琴键上,弹响,告诉我说:“这是中央c,就是刚才唱的do。”我认真听着,反复弹着,直到把手弹破皮,记住了这个音的位置才停止。我一直在心里默念着,“坚持就是胜利!“为了从我手中弹出优美动听的乐曲,让我付出什么都可以。”时间过得真快,下课了。这堂课我学到好多音乐方面的知识,受益匪浅。
我对钢琴越来越爱了,我会继续努力的!谁能说下一个钢琴家不会是我呢?
日暮乡关何处是?浙江精神中国魂。古往今来,浙江大地培育了多少壮志豪情的学子?谱写了多少激动人心的篇章?
早在几千年前,浙江精神就被悄然烙下。从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到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家的灵魂宛若一条彩带,从历史中褰裳涉水、越陌度迁而来。将浙江大地装饰得多姿多彩。“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一首《石灰吟》,便使浙江文人的铮铮傲骨跃然于眼前。而其作者于谦,当初不仅一扫文坛台阁体的奴性和太平风气,还在北京保卫战中力挽狂澜,成功捍卫了明的统一。纵然最后含冤遇害,但他的“义烈”,可与日月争光;他的“丹心”,照亮了浙江的“汗青”,照亮了浙江人乃至中国人前行的路。
“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思想变革运动的领袖鲁迅,也曾深深扎根于浙江土壤,也曾在浙江领悟了世间冷暖人生百态。他将满腔的悲愤和热血倾泻于笔端,或是辛辣讽刺、或是嬉笑怒骂,写出了一篇篇家喻户晓的传奇。《孔乙己》中的破落书生,《药》中的愚昧民众,《纪念刘和珍君》中的民族英雄……鲁迅用他勇立潮头的豪迈,唤醒了一头沉睡中的雄狮。谢谢您,先生。这盛世,如您所愿。
浙江精神不知是慷慨奔放的,它也是细腻的、温暖的、悠长的。曾有人批评浙江人不会写作,著名作家梁实秋立马反驳:“不,我们浙江出了个余秋雨。”一本《文化苦旅》,辗转了几座川几条河,将浙江精神轻声唱到祖国各个角落。不管是《信客》,还是《风雨天一阁》,它都模糊了我们的眼,温暖了我们的心。
从诗三百篇一路而来,钟灵毓秀的浙江谱写了多少热血篇章?先有古都杭州的蒙蒙细雨,后有嘉兴南湖的一轮画舫;先有爱国志士的“铁马冰河入梦来”,后有一代伟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浙江的精神,似这清风明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似这凌霜傲雪,勇立潮头自强不息。
感谢浙江,给了我“最忆是浙江”的百结愁肠,给了全中国“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灵魂模范。作为这宽厚的深情的灵秀的土地上的学生,更应让热血挥洒,让精神翱翔,让一腔壮志万古长青。